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考研备考  > 考研专业课

一起来做逻辑题:到底谁是窃贼?

时间:2018-05-03     作者: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专业课

有的同学经常做错题,而且不假思索的认为是自己学的知识不够,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你的错,可能根本就不在知识与方法上,而是你不会熟练地运用你所学过的某些基本知识。

这样说,恐怕这些同学里有大部分是很不服气的!下面,跨考教育王晓东老师通过具体的题来说说吧。

【例】某金库发生了失窃案。公安机关侦查确定,这是一起典型的内盗案,可以断定金库管理员甲、乙、丙、丁中至少有一人是作案者。办案人员对四人进行了询问,四人的回答如下:

甲:“如果乙不是窃贼,我也不是窃贼。”

乙:“我不是窃贼,丙是窃贼。”

丙:“甲或者乙是窃贼。”

丁:“乙或者丙是窃贼。”

后来事实表明,他们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

根据以上陈述,以下哪项一定为假?

(A)丙说的是假话。

(B)丙不是窃贼。

(C)乙不是窃贼。

(D)丁说的是真话。

(E)甲说的是真话。

这题你可以先做,而我会把答案隐藏在下面的叙述中,这样就不会干扰到你自己的思维了。

从题面来看,本题是真假话题型,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假言、联言与选言。下面,我先把题整理一下:

【注意:条件1的等价变化,是要求熟练运用的,考试时不必要写出来。】

解法I:14字解题法。

先找关系,定真假。

条件1与3,不能同假,至少一真。【1的假为:甲 且 非乙;3的假为:非甲 且 非乙】

又只有一真,

所以,条件2、4必假。

即,丁说的话为假。

所以,选项D必假,为所求答案。

这是最简洁的解题过程,但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已经知道答案了,很少会有人在解到此步的时候就结束,而是会接着往下推。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命题人可以在某个点上就设置答案,而我们却不知道这一点。所以,我们至少要进行如下的步骤。

再用其余,推结论。

由4假可得:非乙 且 非丙

此时,条件1、3的真假就只依赖于甲的情况了,但题干中又没有给出对于甲的判断,所以条件1、3的真假是无法判断的。

解法II:观察法假设法。

假设乙是窃贼,则条件1、3、4全真,与题干“只有一真”冲突,所以乙不是窃贼。

这时,题干条件可以在上述判断的基础加以简化,如下:

条件1:非甲

条件2:丙

条件3:甲

条件4:丙

【为什么可以如此简化,你能通过联言、选言例题的最基础的知识想明白吗?】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条件1、3此时是矛盾的,而条件2、4是一样的。

所以,条件2、4均假,丙不是窃贼。而条件1、3的真假是不确定的。

同样可以得出答案。

这道题初看有点儿难,但上面的解题过程我想你会看出,它涉及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1、P且Q、P或Q,为真为假的判定;2、假言命题与选言命题的等价变换;3、假言、联言与选言命题的负命题。这些,我们在课上都学过,熟悉它们即可。

熟悉到什么程度?不假思索的、随时可以调用的程度。

加油吧,2018的考生们!

在线报名
上传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