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报考指南  > 考研新闻

“脑瘫博士”张九童:写书不误投身公益

时间:2015-07-09     编辑: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新闻

张九童:心怀月亮梦想 追逐太阳人生

从没有人想到张九童能走这么远,甚至包括张九童自己。

这曾是一个被医生诊断为“可能终生弱智或不会行走”的孩子。一路跌跌撞撞,在27年的生命历程中他留下的足迹让不少同龄人难以企及:即将获得博士学位,著述三百余万字,多年投身残疾人公益及理论研究……

这同样是一位有态度的年轻人。在不断与命运抗争的27年中,幸福于他,不仅是“有追求,不卑怯,每一天都有希望”,同时还意味着“让他人感受快乐,在奉献中创造生活”。

“认识残疾的过程漫长而艰难”

从出生起,九童及家人就踏上了日复一日、携手前行的艰难道路。

因出生时难产缺氧,小九童生下来不会哭也不会吃,随即被诊断为脑瘫,大夫说:“这孩子将来,一是可能弱智,二是可能终生不会行走。”

面对抚养还是放弃的艰难抉择,父亲张进生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创造生命的奇迹。”为此,家人特意给他起名叫“九童”。“九”是最大的自然数;“童”则希望他将来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也要永葆童心,永远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由于腿部僵硬,小九童直到3岁才迈出了人生第一步。在此之前是反复的练习: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尽管膝盖上绑着母亲特制的厚棉垫,仍被磕得鲜血直流。小九童安慰母亲:“到我上学的时候,膝盖就会变成钢板了!”

1995年9月,九童背起书包,踏上了艰难的求学之路。写字,对别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却让九童费尽气力。由于双手的肌张力极高,九童只能使劲用手攥着笔,胳膊因过度用劲鼓起一块很大的肉包,可手指却仍旧没什么力量,一分钟最多写几个字。

一次,母亲实在看不下去了,代他写了几个字,他硬是含泪用橡皮狠狠地擦掉。此后,别人1小时完成的作业,他至少需花费4个小时,但小学6年没落下一次作业,手上先是磨出血泡,最后结成厚厚的茧子。

上中学后,由于理化等作业繁多,内容庞杂,九童就用粉笔写在地上,请妈妈抄上作业本,依然没有落下一次。近十位老师把自己的教案借给他学习,在九童因病休息的日子里,同学们风雨无阻,给他送来了100多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当天的学习进度和亲切问候。

对自己的身体,九童曾一度乐观,期待某一天突然变好。他憧憬着军人梦和篮球运动员梦。小学五年级时,他甚至写下新世纪愿望:和同学一起奔跑在赛场上。

直至初二时,父亲和他进行了一场正式的谈话,告诉他真实的身体状况。“当时犹如晴天霹雳,原来我是这样的,开始真正意识到残疾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九童说。

短暂的消沉过后,在家人的鼓励下,九童比以前更加乐观和坚强。一个简单的系鞋带动作,他拆分为两步,第一步练习了上百次,第二步练习了上千次。这种决不放弃的韧劲让他学会了投篮、打乒乓球和羽毛球。

九童还学会了使用电脑,尽管只能用两个食指敲字,一分钟最多能打30个字,但电脑还是为九童插上了一双创作的翅膀。

高中毕业时,他完成了800多篇文章,从中精选272篇,近46万字,出版了处女作《九童作文》。由他主编的刊物《星河》,还被评为全国中学生优秀期刊。

奇迹被一个一个地缔造,九童渐渐萌发了更大的梦想:上大学。

从大学梦到学术梦,逐梦脚步不曾停歇

寻梦、圆梦、追梦——九童将自身经历比作不断前进的过程。

历经无数个咬牙前行的夜晚,2007年9月,九童终于圆了大学梦,入读滨州学院。

大学期间,九童全身心投入新环境,尽最大努力发挥所长。他创办了《政法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学术、碰撞思想;他多才多艺,在学校、系里组织的各类征文、演讲、朗诵比赛等活动中总少不了他的身影。2010年,他的第二本文集《仰望星空》出版。

这一次,九童仍没有止步。对学术产生浓厚兴趣的他决定向学术梦冲刺。又是一番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2011年9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在这里,九童的学术热情和学术修养让他崭露头角。

“刚开始我曾有过担心,他的身体状况会不会影响正常学习,没过多久,我发现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九童的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万光侠说,九童的勤奋与钻研让人印象深刻。

在平日课堂研讨中,万光侠发现,尽管语速较慢,但九童的反应非常迅速,对问题的见解独到,“这和他平日知识储备密不可分”。

同学路萍留意到,每次上课,九童必带一支录音笔,记不全的笔记回去听录音重新梳理,周末学术报告和讲座他几乎每场必听,“同学们都佩服他学识渊博”。

在这所学校,九童参加各类学术活动70余场,连年在研究生综合测评中获得专业第一名,2012年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被评为学校优秀研究生,参与制作并担任解说的纪录片获山东省广播电视比赛一等奖。

2012年7月,九童被选拔为山东师范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全校共8名)。读博期间,他参与导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最终成果已正式出版。他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一篇刚刚入选CSSCI来源期刊《求索》。

“我们的心灵不需要轮椅”

“我的成长与其说是生命的奇迹,不如说是爱的奇迹。”2008年起,心怀感恩的九童开始关注身边的残疾人朋友。

2010年,九童被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和搜狐网聘为“中国脑瘫救助海豚计划爱心大使”。这项计划将援助16名来自偏远地区的脑瘫患儿免费手术,当时,不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没有太多信心。

九童饱含深情的讲述让所有家长泪流满面,深受鼓舞。令九童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叫聪聪的孩子,最大的梦想是成为脑瘫医学专家。台下的他听得入神,目光中满含坚毅。

从此,残疾人公益成为九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曾数次在上海、山东等地参加脑瘫救助公益活动;担任无棣爱心小学名誉校长,与80多名残疾孩子和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他还在全国各地举行个人事迹报告会30余场,激发青少年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上海参加“全国贫困脑瘫儿童海豚计划救助仪式”时,九童陪同脑瘫患儿参观上海世博会。为了方便行动,主办方要求脑瘫患儿坐在轮椅上游览。当一个患儿要求同九童合影时,九童说:“我们要站起来合影,因为我们的心灵不需要轮椅!”

读博后,他利用自己的理论功底,开始从事残疾人理论研究,参与中残联基金项目1项,采访海内外优秀残疾人数十人,对残疾人的教育成长规律进行探索。

此外,他结合亲身体验,广泛吸纳哲学、教育学、医学等各学科理论,即将出版两本著作,对残疾朋友的生存发展提出建议。

“中国有8300万残疾人,我也是其中一员,为这个庞大的、充满希望又迫切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尽微薄之力,是我永远的追求!”九童这样阐释自己的公益梦。

著名作家、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特意寄来亲笔信:“亲爱的九童,读了你的文字,我和很多人都很感动,这是一个健康的孩子都难以做到的,可是你却以 自己顽强的斗志做到了,我们都应该学习你坚强的品格!我想,一个人身体有残障是不幸的,但只要有美好的梦想,生活依然还会是幸福的,奋斗就是幸福啊!”

张九童将自己的梦想比作“月亮的梦想”:“如果把健全人比作太阳,那么残疾人就是月亮。月亮之所以皓皓如银,是因为有阳光的普照。但太阳和月亮的梦没有区别,残疾人和健全人的梦没有区别,都是圆的。”

在线报名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怀柔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