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考研资源网招生信息  > 山西大同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各学科(专业)简介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说明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发布时间:2023-09-05  来源:山西大同大学    作者:考研招生在线
本页浏览次数1:

山西大同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各学科(专业)简介

校训

山西大图大学

学校简介

山西大同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筹建,2006年正式挂牌成立。2016年入选山西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2017年成为山西省唯一的厅市共建高校,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成为山西省首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校由御东校区和新平旺校区构成,校园总占地面积2121.3亩,建筑面积90.3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3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87.51万册、电子图书113.97万册、电子期刊77.57万册。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2045人,硕士研究生297人,继续教育学生2998人。教职员工2328人(不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158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809人,博士教师342人(不含在读博士75人)。学校现有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人,山西省学科带头人3人,三晋英才33人,大同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7人。现有本科专业72个,涵盖文学、历史学、农学、理学、工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8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类别、12个山西省一流学科。

2021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新时代“三步走”战略,到2025年全面达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标准,成为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龙头;到2030年,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实力明显提升,进入晋冀蒙同类大学第一方阵;到2035年,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达到省内外领先地位,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对地方产业支撑力、贡献度更加突出,成为晋冀蒙一流的地方性应用型综合大学。“十四五”时期,学校牢固树立“让每个师生都拥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办学理念,紧扣“兴文科、强医学、振工科、精师范”的学科发展思路,深化实施“1310”战略,紧抓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主线,聚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治理能力三大战略重点,实施思想引领、学科优化、专业革新、教学质量、科技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引育、文化创新、治理效能、支撑保障等十大提升工程,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战略执行,努力培养更多具备“时代特征、大同特点、同大特质、区域需求、行业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筑牢立德树人根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大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体系。探索“三全育人”新路,学校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选树10家山西大同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先进学院,落实生活思政导师制。推动人才培养融入产业链,着力构建“双碳背景”下体现大同特点、同大特质的课程体系。2016年以来,共获批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4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2019年以来,共获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1项。70多年来,已累计为地区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

增强组织科研能力,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聚焦山西战略新兴产业创新需求,深化实施“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强化工程”,增强科技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度。建有2个院士工作站、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智库,5个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等批准的科研机构及13个市校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面向行业发展需要,设置产学研、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专项科研项目。近五年,主持校外科研项目119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2项、部委级项目21项;发表学术论文5860余篇,其中中文优秀学术论文953篇、外文优秀学术论文945篇;出版著作350余部;获省级科研奖项72项。

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建设高层次服务社会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省校合作”战略,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提升产教协同育人等级,实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程”,获批3个省级产业学院,形成现代产业学院由点及面建设格局;与人民网、华为集团、晋能控股集团,山西省文物局、山西云时代等36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坚持开门办学,大力开展咨询服务,加强人才联合培养,常态化开展大同市农村后备干部培训,启用全省高校唯一的VUE国际认证考试中心,以责任担当与实际行动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培育高品质云冈文化生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构建以云冈学为引领的文化生态。以“云冈学”建设为龙头,带动学科专业建设,中国史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省级云冈学研究项目26项。构建以云冈文化为主体的同大文化体系,创刊出版《云冈研究》,创办高质量线上线下“同大讲堂”,实施“一院一品”精品文化项目建设,学校获评省委教育工委“文明校园”先进学校称号。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建设高水准开放办学平台。与国内3所高水平院校开展本科生“2+2”联合培养,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协同共建云冈学学科体系。与美国布鲁姆斯堡大学、英国贝利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德国欧洲应用技术大学、韩国东国大学、日本京都女子大学等20余所海外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武书连2022中国大学排行榜上,学校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338位。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十四五”以来,山西大同大学迎来了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学校将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向着建设区域一流的地方性、应用型综合大学目标奋进,谱写治学兴校的崭新篇章,为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西大同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预发布)

最终内容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核定结果及《山西大同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为准

序号

学院

学科

(专业)

培养

类别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预计招生计划

(实际招生计划以教育部批准数为准)

备注

统考科目

自命题科目

001

文学院

050100中国语言文学

学硕

01文艺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

 

614评论写作

805文学基础知识

20个左右

分研究方向招生

02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614评论写作

806汉语基础知识

03汉语言文字学

614评论写作

806汉语基础知识

04中国古代文学

614评论写作

805文学基础知识

05中国现当代文学

614评论写作

805文学基础知识

002

化学与化工

学院

070300化学

学硕

01无机化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

 

611分析化学

803无机化学

20个左右

分研究方向招生

02物理化学

612物理化学

803无机化学

03分析化学

611分析化学

803无机化学

04有机化学

611分析化学

804有机化学

003

煤基生态碳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085600材料与

化工

 

专硕

01炭素新材料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

302数学()

 

803无机化学

10个左右

分研究方向招生

02精细化工

03生态碳汇

004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专硕

01微结构功能材料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              302数学()

 

 

816物理学基础

 

5个左右

分研究方向招生

02光电子材料

山西大同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续)(预发布)

 

序号

学院

学科

(专业)

培养

类别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预计招生计划

(实际招生计划以教育部批准数为准)

备注

统考科目

自命题科目

005

煤炭工程学院

085700资源与

环境

专硕

01采矿工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              302数学()

 

809采矿学

50个左右

分研究方向招生

02煤层气

810普通地质学

03安全工程

811 安全系统工程

04矿山机电工程

812机械设计(含电路)

05地下空间技术

813材料力学

006

云冈学学院

060200中国史

学硕

01云冈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

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10个左右

招生方式为不区分研究方向

02中国专门史

03中国古代史

125400旅游管理

专硕

01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

199管理类综合能力

204英语(二)

 


10个左右

招生方式为不区分研究方向

02旅游产业演进与资源配置

03乡村休闲旅游

007

新闻与传媒

学院

055200新闻与

传播

专硕

01融媒体与地方文化传播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10个左右

招生方式为不区分研究方向

02数字传播

03传媒语言与应用

008

数学与统计

学院

025200应用统计

专硕

01大数据统计分析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                303数学

 

 

432统计学

 

10个左右

招生方式为不区分研究方向

02政府统计

03工业统计

009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045100教育

专硕

01现代教育技术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

333教育综合

807教育技术学

10个左右

分研究方向招生

02小学教育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

333教育综合

808课程与教学论

010

体育

学院

045200体育

专硕

01体育教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

346体育综合

10个左右

分研究方向招生

02运动训练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

346体育综合

03社会体育指导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

346体育综合

学费

我校招收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收费按照省物价部门批准后的标准执行,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

奖助体系

1、国家奖学金:20000元/生。

2、国家助学金:6000元/生。

3、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金额分别为8000元/人/年、6000元/人/年、4000元/人/年。

4、“三助一辅”岗位津贴:学校还为研究生设立助教、助研、助管和“学生辅导员”等“三助一辅”岗位,并发放津贴标准为500元/生/月。

联系方式

学校代码:10120

学校名称:山西大同大学

学校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405号

邮政编码:037009

联系电话:0352-5028003, 0352-5028008

邮 箱:dtdxyjsc@163.com

山西大同大学主页:www.sxdtdx.edu.cn/

培养单位与招生学科(专业)简介

文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文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晋北师专中文科,1988年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2006年成立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8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28名,博士25名。硕士生导师35名。有山西省高校“131工程”领军人才3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三晋英才”4人,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山西省教学名师2人,大同市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柔性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

拥有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方言与口传文化典籍研究所2个、语言学研究中心1个;校外实习基地29个;学院资料室藏有2万余册图书与电子文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省级本科品牌专业、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山西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艺学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汉语言文字学为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文学概论》《口才艺术》《中国古代文学》为山西省一流课程。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授权点: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17年获批,2019年首次招生。目前已培养毕业研究生46名,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72名。

获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0项、省级项目152项;出版专著32部;发表学术论文485篇,其中核心期刊76篇;荣获省级科研奖励36项;科研到账经费506.6万元。研究生主持省、校级地方文化研究课题13项。首届毕业生分别入职高校、教育局、展览馆等单位,培养质量良好。

学科现有文艺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5个研究方向。

文艺学:研究中国文艺思想、云冈美学及社区文化,重点立足文学、艺术、宗教等多元视角研究云冈石窟,侧重晋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开拓文艺美学研究新领域。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人类语言学特点,培养独立从事语言学学科研究及教学的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字学:主要研究汉语语法史与汉语音变构词,关注大同、朔州两地方言,推动晋北地区语言文化建设。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北魏经学、辽金文学与晋北戏曲,基于地域、家族、科举等视角审视北魏与辽金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研究地方文化与作家创作,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思潮,培养独立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科研的专门人才。

学位点特设5门地方文化课程:云冈石窟审美文化研究、大同明清边堡长城文化研究、大同非遗民俗文化研究、大同方言研究、大同城市发展与公共文化研究,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研究生在红色教育基地学习

研究生在红色教育基地学习

研究生举办历代黄花诗词朗诵会

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化学与化工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科,1988年开始招收化学专业本科生,2006年成立山西大同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1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42名,博士61名,硕士生导师51名。有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新世纪“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山西省高校“131工程”领军人才1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人,“三晋英才”3人,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拥有院士工作站1个,石墨烯林业应用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传感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石墨烯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新型介孔材料的合成应用与成果转化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新型炭素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炭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同市化学生物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大同市新型炭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大同市新型炭材料重点实验室10个科研平台和有机化学、应用化学、药物、炭材料4个研究所。化学学科为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17年获批,2019年首次招生。目前已培养毕业研究生24名,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78名。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58项,其他政府项目14项,非政府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17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4篇。获省部级科研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及以下9项;获省级教学成果4项;发明专利46项;出版专著6部。首届15名毕业生发表高水平论文6篇,其中SCI、EI、中文核心收录4篇;主持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1项,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5项、横向项目1项;获全国林业草原行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半决赛三等奖1项、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中国大同创新创业大赛高校组最佳创意奖1项。

本学科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4个研究方向。

无机化学:重点开展石墨烯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研制了化学氧化法、液相法等五种工艺,开发石墨烯增效复合肥、水性防腐涂料、电热膜等产品。运用无机磁性材料设计磁性靶向药物载体。研究炭/炭复合材料微观织构的有效控制。

分析化学:通过荧光、磷光等技术,研究靶标分子识别的生化信号转换与放大和界面信号转换新原理、新方法。基于炔基和罗丹明染料设计合成系列离子荧光探针,研究细胞荧光成细胞荧光成像技术。以聚合法研究系列隐色酞菁的合成及显色反应。

物理化学:研究多相催化问题,发展高效、经济且环境友好的催化体系。研究可控制备纳米材料,利用晋北地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开发高效的光、电催化体系及器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力学,探讨催化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基于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致力于构建新型功能分子、新型染料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分子和荧光探针分子等功能有机分子的设计合成,以及天然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与检测,并完成构效关系研究。

赵建国教授在国家林草局

赵建国教授在国家林草局"绿色大讲堂"作专题讲座

冯锋教授指导科研工作

研究生进行科学实验

研究生进行科学实验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科学研究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科学研究

煤基生态碳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点

煤基生态碳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23年1月正式成立,其前身是山西大同大学炭材料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7月,现有研究人员82名,其中:正高14名、副高25 名、中级23名;博士33名,硕士29名;研究人员平均年龄40岁,35岁以下青年55名,占全体成员的67%。研究所依托山西大同大学的化学、材料、能源、物理、农学等多学科资源,积极联合中科院煤化所、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省内外相关高新技术企业,立足于大同地区的资源和产业优势,针对区域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新型石墨烯功能材料应用技术研发及工程放大为研究方向,主要开展石墨烯规模化制备工艺、石墨烯水性防腐涂料、石墨烯增效复合肥、石墨烯电热膜、石墨烯储能复合材料、高铁受电弓滑板特种石墨材料等研究工作。现有实验和办公用房约3000平米,仪器设备总价值约3000万元,近三年共主持国家、省部、地市级和横向项目40余项,合计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一区、二区占比60%,申请国家专利28项,已有21项授权。

瞄准石墨烯功能材料领域的前沿科学与技术问题,积极开展石墨烯功能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目前已建成五条相关产业生产线:①300吨级石墨烯水性防腐涂料生产线;②10吨级石墨烯粉体试范生产线;③100吨级石墨烯增效复合肥生产线;④石墨烯智能电热产品生产线;⑤全球首次将石墨烯运用于碳滑板产品,与平台共建单位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企业)合作的年产20万条石墨烯增强炭基高铁受电弓滑板生产线,该项目获批为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

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尹伟伦教授为团队兼职教授。同时为山西省“1331工程”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新型炭素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石墨烯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石墨烯技术应用院士专家工作站、新型炭材料大同市重点实验室、大同市新型炭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墨烯林业应用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石墨烯综合应用技术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筹)。

团队2005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009年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011年获山西青年五四奖章,2012年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14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山西省劳动模范,2017年获中国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创响山西”最具投资价值产品奖,2018年获“创青春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获中国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山西省青年五四奖状、“创响山西”十大创新创业团队、第三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二等奖、大同市“新时代奋斗者·十大行业先锋”。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领导视察我校石墨烯林业应用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领导视察我校石墨烯林业应用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21年获批,2023年首次招生,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7名。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100篇,授权专利82项,获省级科技奖励5项,推广应用成果6项。

本专业有炭素新材料、精细化工、生态碳汇3个研究方向。

炭素新材料:开展炭/炭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技术、石墨烯高品质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技术以及石墨烯在农林业和水性防腐材料的应用研究,探索新材料制备工艺以及应用技术。

精细化工:开展新型催化材料与工艺、功能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新型多孔材料的合成与应用、高分子材料与工艺等领域的前沿应用研究,解决清洁能源、新能源、新材料工业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生态碳汇:紧跟国家新战略,开展煤基纳米炭促进林草生长、提升林地生态碳汇能力、促进林下经济提质增效、煤基固废生态利用等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在煤基固碳增汇领域形成核心技术支撑。培养煤基固碳增汇高水平工程师与煤基生态碳汇领域的研究型人才。

9-220Z216253J94

赵建国教授参加山西省炭素产业发展研讨会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点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科,1988年开始招收物理学专业本科生,2006年成立山西大同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1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41名,博士44名;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7人。有山西省学科带头人1人,山西省高校“131工程”领军人才4人,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三晋英才”10人,山西省教学名师3人,归国留学人员3人。柔性引进“973”首席科学家、“863”首席科学家等知名专家5人。

拥有微结构电磁功能材料省市共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新型微结构功能材料山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微结构功能材料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新型功能材料大同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固体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等多个科研平台;有微结构功能材料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1个、新型功能材料校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凝聚态物理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21年获批,2023年首次招生,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本专业教师在其他高校和本校其他学位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7人。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5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论文62篇,其中SCI收录57篇;授权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国际专利3项,技术转让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专著3部;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本专业教师在其他高校和本校其他学位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0人。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2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人;获“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大同市“新能源之都”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

与伯明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密切交流与合作;与太原理工大学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晋能控股集团、云冈研究院、山西万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西腾友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学生。

本专业有微结构功能材料、光电子材料2个研究方向。

微结构功能材料:基于微结构电磁材料基础研究,研发超材料、超表面、等离激元、无线充电、天线等新型高性能材料与器件技术。

光电子材料:基于光电功能材料基础研究,研发有机电致发光、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柔性电子封装等新型高性能材料与器件技术。

本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

本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

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

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

导师和硕士生共同参加太赫兹技术(大同)研究院交流会

导师和硕士生共同参加太赫兹技术(大同)研究院交流会

硕士研究生在实验室开展科普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实验室开展科普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第十三届

硕士研究生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斩获金奖1项

硕士研究生在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

煤炭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点

煤炭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50年的大同煤炭工业学校,是原国家燃料工业部直属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984年更名为大同煤炭工业学校,1999年升格为山西矿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成立山西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3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1人,博士30人,硕士生导师48人,行业导师129人。有全国煤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4人、山西省煤炭教育工作优秀教师6人、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山西省煤炭学科带头人2人。

拥有山西省“1331工程”智能采矿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学院)、采矿工程实验室、煤层气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建有采矿技术、煤矿机电技术研究所2个,有采矿工程、安全工程2个省级一流专业;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大同市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恢复重点实验室1个、大同市煤炭安全开采智能化工程技术中心1个、大同市煤矿机电装备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18年获批,2019年首次招生。目前已培养研究生57名,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79名。

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5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69篇,其中SCI、EI、ISTP收录60余篇;出版专著25部、教材8部;获省部级奖10余项;发明专利13 项、实用新型专利60余项。研究生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以上占50%。申请专利1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40%;获批省、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33项;获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山西赛区一等奖、山西大同“新能源之都”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毕业研究生90%就业于国有大型煤炭企业,2名考取知名院校博士研究生。

与晋能控股集团、山西省煤炭地质局、中国科学院热物理研究所、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七地质队、大同市同华矿机制造公司以及北京龙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26个。

本专业现有采矿工程、煤层气、安全工程、矿山机电工程和地下空间技术5个研究方向。

采矿工程:主要研究在各类地质条件下应用智能采矿新技术解决煤矿开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煤炭的安全绿色高效开采。

煤层气:主要研究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设计和施工方法;煤矿井下瓦斯抽采工艺技术,以及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赋存运移机理。

安全工程:主要研究煤矿系统安全分析与安全评价,事故的致灾、传播和破坏机理,以及预防、控制技术和方法。

矿山机电工程:主要研究现代煤炭高效综合机械化采掘成套装备、运输设备、数字化矿井通信与信息化、供电与控制、通风、排水与压气系统装备、煤矿现代洗选系统成套装备与技术。

地下空间技术:主要利用密集地震台阵研究地下精细结构,开展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矿业地下工程体的施工监测、分析与反馈,以及地下建设工程灾害防护的关键理论与技术。

与行业知名企业共建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和智库

与行业知名企业共建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和智库

ss

师生与企业联合开展党史教育活动

sj

首届研究生全部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获授硕士学位

云冈学学院——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

云冈学学院创建于2020年,其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雁北师专政史科,1988年开始招收历史学专业本科生,2001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2006年成立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2013年成立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云冈学学院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创建的。学院以中国史学科为基础,汇聚学校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物理、文学、音乐、美术、化工等学科力量,突出专门史研究,着力建设云冈学新兴学科,培养云冈文化研究与传承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推动云冈学与云冈文化走向世界。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6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20名,博士22名,硕士生导师32名。有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委员1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人,“文博大家”1人,山西省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1人,山西省青年教学专家1人。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6名,打造了专门史研究和云冈文化传承的高水平学术团队。

yg

云冈学学院专家队伍

中国史一级学科授权点:

中国史一级学科授权点于2021年获批,2023年首次招生,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0名。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19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0名,博士10名。

现有2个省级研究基地:北魏文化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有桑干河流域文化、北魏历史文化、辽金文化、长城文化4个研究所;有云冈研究院、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等1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学院与山西省文物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探索云冈学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创造性建设和创新性发展。2020年历史学获批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

近五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9项、出版专著21部,荣获山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获批山西省认定一流课程1门。

本学科有云冈学、中国专门史、中国古代史3个研究方向。

云冈学:以云冈文化传承和云冈石窟保护利用研究为重点,围绕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文化景观、文化艺术,突出以大同(平城)为空间定位的区域石窟文献及文化利用研究。

中国专门史:以晋北区域历史环境与社会经济变迁研究为重点,全面研究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演进和民族发展的历史,探究其历史脉络及文化特征。

客座教授岳谦厚为师生做讲座

客座教授岳谦厚为师生做讲座

2022年5月云冈学学院首届

2022年5月云冈学学院首届"云冈文化月"大美云冈操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21年获批,2023年首次招生,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2名。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14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9名,博士7名。

现有北魏历史文化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省级研究平台1个,大同历史文化和旅游发展协同创新中心1个、边塞文化特色小镇旅游规划研究所校级研究平台1个;有云冈研究院(云冈石窟)、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馆等15个校外实践基地。

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5项,横向课题20项,出版著作18部,参编教材9部,发表学术论文19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2篇。指导大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并获奖5项。

本专业共有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旅游产业演进与资源配置、乡村休闲旅游3个研究方向。

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以云冈石窟、长城遗址、桑干河流域等文化遗产为依托,从遗产保护、旅游资源利用、管理运营、形象定位、品牌设计与营销等方面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旅游产业演进与资源配置:以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经济合作区、大同市以及山西省景区景点为依托,从区域旅游合作、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等方面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乡村休闲旅游:以本区域内黄花小镇、杏花小镇、剪纸小镇等乡村休闲项目为依托,以实践教学为特色,利用优质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立体性、全方位旅游高端人才培养。

学生在丰枫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实习

学生在丰枫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实习

学生在大同市博物馆讲解

学生在大同市博物馆讲解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1997年开始办学,2000年招收本科生,2006年成立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5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27名,博士7人,研究生导师31名,其中行业导师10名。有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1人、山西省高校“131工程”领军人才1人、“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1人、山西省教学名师1人、大同市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归国留学人员2人,柔性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

拥有“互联网+教育”科技创新团队1个、教育信息化与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工作室1个、教育技术研究所1个、智慧教育协同创新中心1个、智能技术及教育应用大同市重点实验室1个,专业实验室23个。建有大同市实验小学、大同市实验中学、大同教育电视台等实习实践基地10个。教育学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小学教育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21年获批,2023年首次招生,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0名。

近五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3项,省级教学、科研项目8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22部,教材10部。教师获奖70余项,其中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百部(篇)工程”奖4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建设线上、线下精品课程6门。

本专业有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2个研究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聚焦于互联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等,探究技术支持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等,培养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

小学教育: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探索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聚焦“双减”及“新课标”,探究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等,培养“卓越小学教师”。

学院学术团队

学院学术团队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

zhjs

智慧教室

新闻与传媒学院——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

新闻与传媒学院创建于2022年,其前身可追溯到2001年的文学院新闻学专业,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8年新闻学院成为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与山西大同大学共建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2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7名,博士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9名,其中行业导师10名。

有山西省高校“131工程”领军人才1名,“三晋英才”1名、山西省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8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1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名、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理事1名、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高级虚拟现实设计师1名,柔性引进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博士生导师1名。

新闻与传媒学院探索新闻学基础+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技术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培养“博文笃志,薪传致远”卓越新闻传播人才。2022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21年获批,2023年首次招生,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8名。

近五年主持部委级项目8项,省级项目30项;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现代传播》《当代电影》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省教改课题4项,校级教改课题20余项。有实训团队3个,获得山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1人。

拥有新闻演播实验室、网络直播实验室、微知闻实训中心、云深处融媒体实训中心、最视角数字媒体实训中心等6个教学、科研、实验平台。有人民网、黄河新闻网、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画报、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山西联创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5个实践基地。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海峡两岸”电视节目主持新人大赛、万峰林微电影盛典高校单元、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国梦·扶贫攻坚影像盛典、“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等多项比赛中获奖200余项,形成了教学科研、实践实训、技能竞赛相互促进、协同育人的良性机制。

本专业有融媒体与地方文化传播、数字传播和传媒语言与应用3个研究方向。

融媒体与地方文化传播:探索地方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呈现形式、文化内容及其传播效果等,从媒介融合视角,助力大同市“三大振兴”战略。

数字传播:利用跨学科研究优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研究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

传媒语言与应用:研究新媒体时代媒体语言使用特性,探究新媒体背景下特有的语言现象及传播规律,促进媒体语言质量提升。

新闻与传媒学院师生演播厅创作

新闻与传媒学院师生演播厅创作

新闻与传媒学院师生实践创作

新闻与传媒学院师生实践创作

数学与统计学院——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学位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科,1988年开始招收数学专业本科生。2006年成立山西大同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18年更名为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1名,其中教授13 名、副教授47名,博士28名。有山西省高校“131工程”领军人才1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三晋英才”4人,山西省教学名师1人,大同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

拥有数学建模与统计分析大同市重点实验室和应用统计、应用数学、量子信息科学3个研究所。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21年获批,2023年首次招收8名研究生。本专业教师在其他高校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人。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47项,大同市科研项目1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CSSCI收录160余篇;出版著作9部,教材15部。现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

与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本专业有大数据统计分析、政府统计、工业统计3个研究方向。

大数据统计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基础算法支持,分析处理区域环境统计等数据,开展大数据计算的基本问题系统研究。

政府统计:开展复杂数据统计建模,对经济、金融、旅游、民生等领域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

工业统计:系统研究区域装备制造工业运行模式和机理,分析预测工业设备运行状态。

联合培养基地: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联合培养基地: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部分学术骨干

部分学术骨干

体育学院——

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点

体育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的大同师院体育专科,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成立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2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4人、博士1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0人、其中行业导师10人。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委员1人,山西省高等学校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山西省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裁判3人,国家一级裁判24人。

现有山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体育科普基地1个、校级体育与健康科研所1个。体育学学科为山西大同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建有山西省体育局、江苏省民政康复医院、大同市体育运动学校以及大同市万龙滑雪场等70多个实践基地。

体育学院师生组成的山西大同大学体育代表队在各类运动项目上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6项、二等奖13项、冠军7项;获得省级比赛金牌53枚、银牌42枚、铜牌46枚和多项团体总分前三名的优异成绩。山西大同大学男子足球队自2018年以来连续3年蝉联山西省校园足球赛(校园组)冠军,女子足球队连续2年获得山西省校园足球赛(校园组)冠军。

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21年获批,2023年首次招生,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5名。

近年来共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108项,项目经费总计300余万元;出版专著50余部、专业教材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9篇。

本专业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3个研究方向。

体育教学:以体育教学实践为导向,以体育教学活动为载体,重点研究体育教学理论、教学设计与实施,培养专业素养与技能突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运动训练:以运动训练实践为导向,以运动项目为载体,重点研究运动训练理论、训练设计与实施,培养具有先进训练理念和较强训练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研究群众体育和大众健身基本理论、休闲健身运动的组织与管理理论与实践,培养在全民健身、体育休闲、体育旅游等方面从事策划、组织、研发、推广和运营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山西省体育局与山西大同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山西省体育局与山西大同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山西大同大学2018-2020获得山西省校园足球赛三连冠

山西大同大学2018-2020获得山西省校园足球赛三连冠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