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专业学位

【专硕巡展】互联网时代的大出版,需要这样的产品经理

时间:2021-10-21     作者: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专业学位

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数字技术与文化渗透融合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新型业态。疫情影响下的数字出版产业更是加快了创新与转型,出版业对高校培养更多高水平应用型出版人才有着更加旺盛、迫切的需求。

疫情后的数字出版产业将面临怎样的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出版专业硕士毕业后就业情况如何?一起来看看吧。

一、出版业的发展契机在哪儿?

在数字化的冲击下,绝大多数传统行业的边界在消失。许多行业被打碎,重新洗牌,然后在新的平台上重建新秩序、新模式和新生态。

在过去的10年中,传统出版业借助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和技术相互渗透融合,逐渐发展成为新型出版业态。例如,一些勇于尝试新技术的出版单位,在纸质书不能满足用户交互性体验和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交互性体验上弥补了纸质书的信息孤岛效应。比较常见的有:利用二维码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等,在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等领域进行实践,向用户展现纸质书所不能承载的内容;某出版单位绕过纸质书的出版流程而直接在网上推出了一套电子书,在获得良好的网络传播口碑后适时出版了纸质图书;众筹与出版发行的结合在业界已有体现,《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社交红利》《本色》《创业学绝味》等书通过众筹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成为出版业众筹的标杆性案例。

《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833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移动出版(移动阅读、移动音乐、移动游戏等)达2007.4亿元,互联网期刊收入达21.38亿元,电子书达56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8.3亿元,博客类应用达115.3亿元。《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达4.7亿,移动出版行业市场规模超2200亿元。

受疫情影响,出版发行领域的多个环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出版社的内容创作、生产印制环节、线下营销渠道等都面临着一些困难,而数字出版在业务流程、传播渠道、平台及资源方面的优势充分显露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网络分享知识和见解,化身成为数字内容生产者;大众对数字内容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大,数字阅读成为生活常态;短视频、直播等线上营销以其全面立体的营销便利性成为出版业主要营销方式……

可以想见,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得市场对出版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随着专业硕士招生比例提高,出版专硕认可度提高,将受到更多考生的追捧,同时会促进高校招生和更深层次的培养。

二、出版专硕有哪些院校可以选择?

MP(Master of Publishing),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根据《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是为适应我国出版事业发展对出版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出版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出版硕士专业学位与出版类工作实践的有效衔接。

研招网硕士专业目录显示,共有26所院校的 (055300)(专业学位)出版招生。虽然同是出版专硕,但并不是所有院校都将出版专硕设置在本学科或者相近学科的学院中。例如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将该专硕设置在信息管理学院中;而南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将该专硕设置在文学院中;河南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则将其设置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其余高校设置情况可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看。

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同院校设置研究方向各有特色。如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设置了出版经营管理、数字出版业务两个研究方向;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设置了出版贸易、编辑出版业务、出版经营与管理三个研究方向;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设置了苏区文化出版、出版创意与营销、编辑出版实务、新媒体与数字出版等多个研究方向。

还有一些院校的出版专硕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如北京印刷学院、四川大学等。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配置了数字出版系统、音视频采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等设备,收藏有丰富的出版传播专业文献资料,是目前国内拥有出版传播学类研究资料最为集中和齐全的学术单位之一,与韬奋基金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编辑学会,以及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建立了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稳定合作关系,在传统出版和数字传播领域都取得了良好成绩。

根据《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专硕设有编辑出版、出版产业与管理、数字出版三个研究方向,分属不同学院(详见表1),培养掌握出版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经济、法律、外语、计算机等知识解决出版业实际问题,适应现代出版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出版专门人才。

表1: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的出版专硕设有图书出版、报刊出版、音像出版、数字出版(含大数据与出版)、出版物编辑、出版物营销、出版经营与管理、外国出版等多个研究方向。并且依托信息管理学院丰富的教学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发展出版专硕特色教学。例如出版科学系开设出版物营销管理、技术创新应用与出版转型、出版经济与财务等重点课程;图书档案系开设阅读文化与全民阅读推广、出版文化与知识传播等课程;信息管理科学系开设电子多媒体出版物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创意产业的创新与创业等课程,另有多位硕士、博士生导师开设外国出版管理、出版网站设计与管理、出版信息检索等实用性课程。

以上院校的教学情况介绍仅为举例,考生可多加关注意向院校,仔细研读学校的招生简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报录比、录取分数等历年招生情况以及具体专业研究方向、导师科研课题等因素进行合理报考。

三、就业对口率不高,但与专业相关度较高

出版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链条上的各环节对出版人才有着旺盛需求,为出版专硕毕业生提供了多种职位选择。由于出版专业硕士在学习中掌握了相关学科的长期积累(如文史、社科等学科背景),并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了相关技能,在就业时不仅可以选择出版机构中的内容编辑等核心岗位任职,也可以尝试出版流程中各环节的对口岗位。

当然,疫情的影响为就业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部分出版专硕毕业生灵活就业,并未严格限制职业与专业对口,而选择互联网、教育、文娱等行业中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岗位。出版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呈现出就业对口率不高但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现状。

研招网调研问卷结果显示,出版专业硕士较倾向于体制内工作或投身于教育行业,15%的出版专业硕士倾向于在与数字出版紧密相关的互联网新媒体行业工作,14%的出版专业硕士倾向于在与专业对口的传统媒体领域内工作(见图1)。

图1:在读出版硕士研究生就业职业倾向

 

出版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去向基本符合出版专硕群体的职业选择倾向:45%的毕业生未选择与专业直接对口的职业,有20%的毕业生选择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编辑职位(见图2)。

图2:出版专业硕士毕业生职业去向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数字出版专业是当今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规范不断扩大,数字出版人才将成为急缺且大量需要的人才类型。打铁还需自身硬,熟悉我国编辑出版的法规与政策,熟练掌握数字出版技能,是出版专硕或相近专业就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掌握数字出版专业技能,展望未来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与出版业场景深度融合,将逐渐取代出版流程中重复性强、创造性弱的工种,加速促进出版智能化发展,使编辑工作向移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数字化时代,传统编辑转型为具备产品经理角色的“现代编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除了要掌握我国编辑出版的法规与政策外,还要懂内容又懂互联网产品设计,熟练掌握产品经理的基本技能,如内容生产力、技术应用力和市场运营力等。

具体技能,如下:

(1)运用互联网思维,根据跨媒体化的内容表现方式、网络化的传播渠道以及读者数字化的消费习惯,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利器对内容进行多媒体地、符合数字阅读习惯的策划、编辑和运作。例如,将数字化工作模式应用于出版全过程:稿件传递网络化、编辑加工和校对数字化、沟通网络化、工作管理数字化等。

(2)市场营销能力: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了解并掌握各新媒体平台的特性,包括传播渠道、呈现方式以及读者数字化消费习惯。运用用户思维,挖掘产品核心卖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用户问题,专业且精准地提供知识服务,顺应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

善用新媒体渠道投放、使用能突出产品特色的营销物料,如通过短视频、推文、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传播推广。短视频作为营销必备手段,要学习视频拍摄和剪辑技巧,熟练掌握视频剪辑等技术。

(3)“带货”销售能力:“视频+直播”的推广形式成为数字出版产品的主要营销方式。出版营销不仅需要开发带货博主并与之达成合作,更需要从幕后走到台前,需要提升演讲和分享能力和读者进行直接交流,更好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

以上对于高水平出版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数字出版技能的归纳尚不完全,仅供读者参考。预祝正在奋力拼搏的考研人能够考上自己理想的院校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在线报名
上传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