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会必须守时最好能够提前半小时左右就网上签到,以便有充裕时间联系未及时签到者,避免为了等某个(些)人耽误大家时间;会议准时开始,并由议长提议建立迟到者发红包(按迟到时间*签到人数计算)、早退者最后挑任务、缺勤者整理会议纪要等奖惩制度,由问题所有人实施,以保证全员全过程参与。2.会上人人发言每人每次不超过1分钟,只讲与主题相关的、与之前发言不同的“干货”,一般不解释,除非大家有争议;若观点与之前发言相同,只需赞同即可,以便于会议准时结束,在规定时间里收集尽可能多的不同观点,并尽快达成共识。3.质疑与反思催化师尽可能营造平等沟通的氛围,这一点在线会议较见面会议更容易实现;通过相互质疑,让每个人对自己内心隐藏部分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重塑个人的经验、假设、信念等。可应用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博士开发的思维训练模式:六顶思考帽,按照既定框架,即组织各种颜色的帽子——给大家分派角色,进行思考和发言,避免冲突,就一个问题讨论得更加全面透彻,激发创新思维,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尤其是“谁对谁错”的无效行为。
会后落地:行动计划
所有的决策都要落实到行动,因此,行动计划直接关系到会中提出来的方案的实施。
1.草案阶段2W1H在开始提方案阶段,只是一个草案,主要考虑三个要素:Who——任务是谁的?What——什么任务?How——如何做?前两项会前已初步明确,全部三项在会议结束时应已明确。2.方案阶段4W2H在方案阶段,要考虑六个因素(在草案阶段基础上,增加了2个W和1个H):Whom——针对谁?即方案的针对的对象是谁。Why——做这个方案的目的是什么?即实现什么目标。How much——预算是多少?3.制度阶段——8W4H第三个阶段要把方案做成制度。要考虑12个因素(在草案阶段和方案阶段基础上,增加了4个W和2个H):Whose(责任)——谁要承担监督的责任?也就是追究责任制,谁的责任。Which(预案)——做这个方案时,有没有预案?万一出现问题时,选择什么样的预案。When——在什么时间实施?Where——在什么地点实施?How soon(频率)——方案多久评估一次?即方案被评估的频率。方案准备多久进行调整,这都要事先设定好。一般来讲,小的调整可以频繁些,但大的调整就不宜太频繁。否则,员工就会无所适从,变动太大,很难适应;每一次调整,幅度不要太大。How long——每一次方案持续多长时间?最后,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可应用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博士首先提出的,由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采纳、宣传,获得普及的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