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报考指南  > 考研新闻

高校专业调整:最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时间:2018-07-27     编辑: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新闻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发布2018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有关事项通知,鼓励高校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相关专业,严格控制增设限制类专业。浙江省力推的信息、环保、健康等“八大万亿产业”,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紧密相关专业成为“香饽饽”,尤其是鼓励增设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专业。而对于社会需求不大、就业前景不好、重复设置过多的专业,则亮起“红牌”限制设置。

  浙江省此举体现了在当前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基调之下,省级政府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积极回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其实不仅是浙江,全国的大部分省份,尤其是东部相对发达的省份都有类似做法。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能够使高校人才培养对经济产业发展做出更及时的反馈。但是,这种看似“动态调整”的做法,其实还是在计划和规划模式的框架之内的,还很难真正做到更加灵活有效地动态调整。从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趋势来看,如果不摆脱对这种模式的“路径依赖”,高校专业和人才培养很难有质的提升。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趋势来看,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未来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意味着未来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培养适应工业时代需要的劳动者,更要为中国面对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做人才智力和科技创新的准备。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确实有很多的专业需要根据新业态的来临而进行动态调整。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不应再只是一种单纯的被动适应关系,而应是一种相互引领、共生共长的关系。比如众所周知的美国“硅谷”的故事,便源于斯坦福大学一拨又一拨的师生带着技术和研究成果走出校园创业,当产业初具雏形后,大学和创业者、企业之间又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良性循环”,才形成了今天的“硅谷”和引领世界的产业群。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趋势看,中国即将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其最主要特征是多样性,以最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这意味着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只有匹配就业或匹配经济产业发展一个目标,而是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有些人群接受高等教育并不是以就业为目的,也有不少人接受高等教育后愿意从事自由职业,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再到高校接受继续教育,高等教育都应满足这些需求。在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已经很难用一种全知全能的规划思维去界定到底哪些专业是急需或哪些专业应该被限制。如果是这样,文史哲的很多专业都会被限制,因为不符合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但是,事实上这些专业的大量存在又自有其合理性需求。美国很多以通识教育为主打的文理学院就发展得非常好,很多美国本土考生在本科教育阶段选择读文理学院而不是常青藤大学,这便反映了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后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需求是非常多元化的。

  总而言之,尽管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于高校专业设置更加积极进取,但只是在计划性的框架里,做出更快的反应而已;最为根本的解决思路还是应当扩大并落实高校调整学科和专业的自主权。国家和政府层面,主要制定战略框架和质量标准,具体而微的专业设置应该是由高校决定。相信市场的力量,更要相信高校自身根据需求进行动态调整的能力。

在线报名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怀柔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