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我校研究生“思政、思享、思创”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研究生科教融合育人机制,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决定继续开展“科教融合研究生学术新星孵化计划”。
“孵化计划”是什么?
“孵化计划”以加强研究生系统科研训练为主线,以融合科研项目实践为突破口,统筹全校优质资源,聚焦研究生科研能力前置培养,力争孵化出一批扎根中国社会、志向高远、成果突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研究生科研团队和个人。
如何管理?
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负责对“孵化计划”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协同推进;
“孵化计划”采用虚拟班制,遴选进入本计划的研究生,其专业学习、导师指导、学位论文写作等仍归属原培养单位管理;
组建班级功能组,倡导在既定的课程设计和项目研究以外,计划成员自主规划各项活动安排,自主探索各类创新实践;
“孵化计划”坚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定期对计划成员进行考核评估,实行多节点动态退出机制。
面向对象是谁?
“孵化计划”面向已获得我校研究生(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拟录取资格的学生(含“优干保研”、“支教保研”)及低年级在校研究生,学习方式应为全日制。其中,优先选拔拟录取学生和一年级研究生,以实现学术人才早发掘、早培养。申请学生不限专业,旨在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与成果产出。
训练安排是怎样的?
“孵化计划”运行周期一般为2年,包含科研基础夯实、学术视野拓展和实践能力提升三个训练模块。三个模块互为促进,交叠进行。
科研基础夯实
开设《科研基础训练》网络课程夯实计划成员科研基础,课程主要涵盖: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论文写作基础等内容。
学术视野拓展
开设“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辅导课”,邀请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专家聚焦项目研究进行系列讲座,拓展计划成员学术视野。
实践能力提升
计划成员结合自身研究兴趣与专长,聚焦基础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紧扣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独立或组建研究小组(一般不超过5人)申请设立科研项目。
项目类型按预期成果分为学术研究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每个项目至少由一名校内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项目执行期一般为2年,分为立项、中期考核和结项三个阶段。“孵化计划”申请环节即进行立项筛选;立项中段,进行中期考核,未能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则予以淘汰;结项环节,需进行结项答辩。立项开始至结项完成前,计划成员(或以研究小组为单位)需完成一场校内公开学术分享,且分享主题应与项目研究内容一致。
配套举措有哪些?
计划成员通过项目中期考核后,可根据培养方案计1个学分(与创新实践选修课程学分互换);
每个项目立项后可分阶段获得资助,资助总金额不超过1万元;
结项答辩环节将评选出成果一、二、三等奖以及最佳指导教师和最佳团队等奖项,各奖项奖金为0.5-2万元;
项目指导教师与计划成员基于项目共同形成的学术成果,指导教师一作,计划成员二作,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各类评奖评优均视同为计划成员一作;
表现突出的成员还可优先获得国内外学术交流支持和国内外一流高校继续深造及就业推荐等机会。
如何申报?
申报条件
已获得我校202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或硕博连读生拟录取资格的人员,以及低年级全日制在校生(原则上预期毕业时间应在2年及以上);
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牢,抗压能力强,具有浓厚的科研热情和突出的科研潜质;
可独立申请,也可组队申请(一般不超过5人),需自行联系校内指导教师;
以往入选过“孵化计划”的成员不可再次申请。
申报流程
学生申请
4月25日前,申请者将《个人申请表》(含电子签名)、《研究计划书》(含电子签名)和5分钟以内的个人综合素质展示视频发送至研究生奖助工作办公室yjsjzb@cufe.edu.cn(邮件统一命名为“孵化计划+选题名称”)。如组队申请,需发送全部成员的《个人申请表》、个人综合素质展示视频和一份《研究计划书》,全部成员均应满足计划申报的基本条件。
专家遴选
结合申请者提交的相关材料,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组织专家开展遴选,入选项目原则上不超过40项。
结果公示
入选名单预计将于5月上旬在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网站进行公示。
(本文转载自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