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招生简章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理论部202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招生宣传

时间:2022-06-14     编辑: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招生简章

2022-05-23 202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招生宣传

一、学校介绍

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5万余平方米;各类在校生18000余人,教职工1300余人。

学校设有22个学院(部),18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法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16个博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46个硕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24个本科专业,以及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有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首批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自1981年起创办研究生教育,1995年获批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18年公布的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中,法律硕士专业获评A档。研究生教育基本形成了以法学为核心,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共同发展,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协调共进的“一体两翼”格局。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6年入选上海市“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2017年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2018年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且被遴选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2019年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学校2017年成立文伯书院,启动书院制改革实践,探索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提升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型国际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先进集体,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先进集体。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先后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9所高校、机构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亚洲法律学会、欧洲律所联盟等8个国际性、区域性组织签订了300多份协议,有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2年,学校获得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资格,2014年,成为全国接收“中国政府卓越奖学金”7所高校之一。

学校出版有《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法学类核心期刊。图书馆藏书268万册,中外文报刊1500余种,各类数据库109个,电子图书305万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法律文献中心,中外文法学数据库在全国法律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松江校区是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园区。多年来,华政人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抢抓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机遇期,确立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整体布局,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发展理念,深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模式,构建“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发展格局,实施“两基地(高端法律及法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法学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基地)、两中心(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一平台(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发展路径,完善改革举措,推进协同创新,坚持依法治校,强化内涵发展,逐步建成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

二、学科与专业介绍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隶属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校级重点学科,拥有“政党与国家治理”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五个二级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上海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首批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分中心。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33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9名,兼职研究人员20余名。2012年,学院与英国约克大学(在英国排名前10位)签订双硕士学位合作协议;2013年,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签订关于学生及教师交流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能够从事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骨干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2. 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3.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问题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精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热点问题专题研究、《资本论》专题研究、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专题研究、西方哲学专题研究、中国哲学专题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师11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师资博士后1人。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依托华东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优势,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知识,能够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及公共事业单位从事党务、管理、宣传、政策咨询等工作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国家安全与国际战略研究、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导师组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全部具有985高校的博士学位,是一个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在国内重要报刊杂志公开发表文章300多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要依托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具有较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较好法律基本素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了解心理活动规律、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教学和研究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2. 青少年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3.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史专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务、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青少年专题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是一支凝聚了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优秀教师队伍。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6人,全部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基本规律,重点探讨中国近现代政党发展与建设规律、社会思潮演变与社会变迁规律、改革开放事业发展规律等。旨在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骨干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中国近现代政党研究;2.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研究;3.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史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研究、改革开放史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海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研究、国家安全与国际战略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全部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是一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框架下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如何体系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科学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培育国民的法治思维与法治理念,提高国民的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能力;如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育并输送人才。在中共中央加快推进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大背景下,本专业硕士点的设置旨在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大中小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强法治理论素养与法治教育能力的高层次管理、教学和研究的应用性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2. 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方法研究;3. 社会主义法治传播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前沿研究、法学基础理论、社会主义法治传播专题研究、法律伦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中国法治教育研究、法治文化与法治社会等。

三、专业师资与成果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全部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多位教师具有海外访学经历,是一个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具有丰富的法治教育教材编写与法治教育创新实验指导的教学实践经验;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多次获奖。

三、历年来招生计划及考试科目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历年招生目录(2010-2022)

专业代码、名称 招生人数 学制 考试 科目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 4 4 5 5 5 5 5 6 6 6 6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8 10 10 7 5 8 8 8 8 8 6 6 6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8 10 6 6 7 7 7 7 7 8 6 6 6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030520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 - - - 6 7 8 8 10 10 5 5 5 5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9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 - - - - - - 5 5 5 5 5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17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一、学校介绍

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5万余平方米;各类在校生18000余人,教职工1300余人。

学校设有22个学院(部),18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法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16个博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46个硕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24个本科专业,以及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有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首批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自1981年起创办研究生教育,1995年获批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18年公布的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中,法律硕士专业获评A档。研究生教育基本形成了以法学为核心,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共同发展,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协调共进的“一体两翼”格局。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6年入选上海市“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2017年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2018年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且被遴选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2019年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学校2017年成立文伯书院,启动书院制改革实践,探索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提升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型国际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先进集体,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先进集体。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先后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9所高校、机构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亚洲法律学会、欧洲律所联盟等8个国际性、区域性组织签订了300多份协议,有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2年,学校获得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资格,2014年,成为全国接收“中国政府卓越奖学金”7所高校之一。

学校出版有《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法学类核心期刊。图书馆藏书268万册,中外文报刊1500余种,各类数据库109个,电子图书305万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法律文献中心,中外文法学数据库在全国法律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松江校区是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园区。多年来,华政人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抢抓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机遇期,确立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整体布局,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发展理念,深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模式,构建“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发展格局,实施“两基地(高端法律及法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法学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基地)、两中心(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一平台(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发展路径,完善改革举措,推进协同创新,坚持依法治校,强化内涵发展,逐步建成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

二、学科与专业介绍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隶属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校级重点学科,拥有“政党与国家治理”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五个二级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上海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首批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分中心。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33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9名,兼职研究人员20余名。2012年,学院与英国约克大学(在英国排名前10位)签订双硕士学位合作协议;2013年,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签订关于学生及教师交流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能够从事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骨干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2. 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3.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问题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精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热点问题专题研究、《资本论》专题研究、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专题研究、西方哲学专题研究、中国哲学专题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师11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师资博士后1人。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依托华东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优势,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知识,能够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及公共事业单位从事党务、管理、宣传、政策咨询等工作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国家安全与国际战略研究、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导师组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全部具有985高校的博士学位,是一个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在国内重要报刊杂志公开发表文章300多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要依托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具有较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较好法律基本素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了解心理活动规律、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教学和研究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2. 青少年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3.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史专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务、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青少年专题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是一支凝聚了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优秀教师队伍。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6人,全部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基本规律,重点探讨中国近现代政党发展与建设规律、社会思潮演变与社会变迁规律、改革开放事业发展规律等。旨在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骨干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中国近现代政党研究;2.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研究;3.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史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研究、改革开放史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海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研究、国家安全与国际战略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全部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是一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框架下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如何体系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科学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培育国民的法治思维与法治理念,提高国民的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能力;如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育并输送人才。在中共中央加快推进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大背景下,本专业硕士点的设置旨在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大中小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强法治理论素养与法治教育能力的高层次管理、教学和研究的应用性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2. 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方法研究;3. 社会主义法治传播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前沿研究、法学基础理论、社会主义法治传播专题研究、法律伦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中国法治教育研究、法治文化与法治社会等。

三、专业师资与成果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全部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多位教师具有海外访学经历,是一个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具有丰富的法治教育教材编写与法治教育创新实验指导的教学实践经验;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多次获奖。

三、历年来招生计划及考试科目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历年招生目录(2010-2022)

专业代码、名称招生人数学制考试科目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4555556666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810107588888666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5思想政治教育81066777778666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030520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678810105555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9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55555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17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备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复试比例一般情况为1:1.2,当年的复试比例请以当年公布的研究生复试办法为准。)

四、特点与优势

1.地域优势。华东政法大学地处上海。上海是国际金融大都市、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工作和发展方面能够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遇。

2.精细化培养。硕士研究生招生的扩招,使许多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从学徒模式沦为“放羊”模式。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对研究生教育采用“精细化”培养模式,不仅为学生配备资深教授和年轻导师进行双向专业指导,还为班级配备学术班主任及辅导员,加强学生学术训练及生活指导等,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3.双硕士学位。本学科尤其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2012年,与英国约克大学(在英国排名前10位)签订双硕士学位合作协议,学生在华东政法大学学习2年,在英国约克大学学习1年,三年内可以同时获得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和英国约克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2013年,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签订关于学生及教师交流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时,我们还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夏令营或短期交流形式出国访学。

4. 雄厚的法学学科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法学学科关系密切。我校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批政法院校。法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雄厚。法学整体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依托华东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学科优势,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法学知识,能够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高校院校等从事党务、管理、宣传、政策咨询、德育教育等工作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5. “政党与国家治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开设。学院在公共管理学科下自主增设的“政党与国家治理”二级学科博士点,为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平台。

五、名师风采

六、培养费用

我校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大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和奖励,新增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奖助学金将基本覆盖研究生培养费用。同时,学校还设置学业奖学金,学生至少能够获得三等以上新生或者学业奖学金。

七、成才保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贷款利息在校期间由政府补贴,贷款金额为每年6000元。

◆学校建立研究生帮困助学体系,主要包括困难补助、特困补助、学费减免、校内外助学金等多种资助途径,根据当年困难补助的比例给予不同金额的资助。另外,学校设立有勤工助学中心,目前已经为相当比例的学生提供了多种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并将积极拓宽解决研究生实际困难的渠道。

◆目前我校研究生设有以下奖学金:伟庆研究生奖学金、文骏奖学金、盈科奖学金、1987“平凡”奖学金、曹漫之奖学金、树英奖学金、思瑛创新奖学金、中金缘法奖学金、富兰克林(香港)奖学金、陈三妹奖学金、沼田•毅石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社会工作奖学金和帮困助学金等。

出国(境)留学资助(双学位)。我院对赴国(境)外开展相关专业留学的学生,给予学费全额80%的资助。截止2019年,我院已资助3名学生。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体系。

(1)夯基计划:研究生专题读书会

以本院一、二年级硕士研究生为主,聚焦学科经典著作、学科前沿著作,在导师组的指导带领下开展研究生专题读书会,以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夯实研究生的学术根基。

(2)攀登计划:研究生学术论文展示暨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

以学院研究生为主要对象,举办研究生学术论文展示暨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诚邀学院及校外相关专家和老师评选和参与点评。

(3)助飞计划:研究生学术创新专项课题资助项目

以一年级研究生为主,设立研究生学术创新专项课题资助项目

(4)创优计划: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项目

为鼓励研究生潜心学术研究,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以二、三年级研究生为主,设立研究生学术创新专项课题暨优秀学位论文培育项目。

(5)领航计划:研究生学术领航大讲堂

主要围绕研究生学术论文撰写方法与技巧、学科研究前沿与动态、学科意识与学术素养训练等,邀请国内知名专家、青年学术新锐、期刊杂志编辑等开展系列专题讲座。

八、就业前景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06年研究生招生以来,共有13届毕业生196人。截止2021年8月底,学生就业情况、就业前景良好,就业率达到96.6%。

在线报名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怀柔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