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考研备考  > 考研政治

2016考研政治马原易出题知识点解析:认识与实践

时间:2015-07-21     编辑: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政治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易出选择题、辨析题】

1. 劳动实践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2. 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

3. 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易错提示

区分认识的基础、对象、本质、起点。

基础——实践;对象——客体或客观事物;本质——能动反映;起点——感觉。

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易出选择题、辨析题】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重要考点、常考点】

1.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基本特征有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基本类型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2.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基本特征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基本特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3.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第一,实践关系(最基本的);第二,认识关系;第三,价值关系;第四,审美关系。

知识延伸

主体与客体除相互依赖之外,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1)在生产、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即人的知识、能力、目的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物化。(2)在消费、认识中,客体主体化,即外部事物及其规律,内化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等本质力量。

易错提示

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能混同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1)认识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对象;主观是人的思想,客观是物质世界。(2)认识主体与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而主观是客观的反映,客观不以主观为转移。

4. 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并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强调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1.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坚持反映论,而且主张认识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2. 认识的创造性表现:第一,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摹写,而是主体对客体的加工再现;第二,认识不仅能反映客体的现象,而且能透过现象反映本质;第三,认识还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

知识延伸

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只讲反映否认创造(机械直观反映论)或只讲创造否认反映(先验论),都是错误的。

(三)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1. 认识与信息:信息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一种属性。从信息角度看,认识首先是一个主体接收客体信息的活动。没有客体信息的作用就不会产生对客体的反映。这是强调认识要有客观基础的问题。

2. 认识与选择、重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收客体信息,而是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强调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问题。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重要考点、常考点,易出选择题、分析题】

考点点拨

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的分析,就渗透着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思想方法,即认识来源于实践(形成),又指导着实践(意义)。

1.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认识工具、积累感性材料和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3) 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

易错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就人类总体而言。在个人知识结构中,则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

2.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一,正确认识对实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第二,错误认识对实践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推荐阅读:

2016考研政治马原常用原理解析汇总

更多考研精华资料、实时资讯、经验分享请加2016考研交流QQ群:,也可关注官方微信号:

在线报名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怀柔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