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考研备考  > 考研政治

2016考研政治马原中的生产力问题详解

时间:2015-07-21     编辑: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政治

生产力是马克思在描述社会生产活动总体概况时所创造和使用的一个概念。在考研政治中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经常考查,但是生产力的概念较为抽象,很难理解,因而从历年政治真题来看,凡是考查生产力的一般答题率都比较低。为了帮助考生提高生产力的答题率,老师将深入分析生产力的知识点,帮助考生全面掌握这部分的知识点。

一、生产力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

生产力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特征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二、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具体体现为:

1、劳动者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2、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3、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劳动对象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不同的劳动对象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三、科学技术也属于生产力

生产力还包含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他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因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考生要想在考场上作对生产力的相关题目,必须首先了解以上生产力的相关概念和基本要素的知识点。在了解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在通过一些习题、真题的练习,加深巩固这部分的知识点,从而实现生产力知识点在自身知识体系中固化。

推荐阅读:

考研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概念区分

更多考研精华资料、实时资讯、经验分享请加2016考研交流QQ群:,也可关注官方微信号:

在线报名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怀柔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