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考研备考  > 考研大纲

2019考研政治史纲社会主要矛盾线索梳理

时间:2018-07-25     编辑: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大纲
   考研政治要背诵识记的知识点很多,史纲里内容尤其很零碎,下面考研资源网小编整理了一篇“2019考研政治史纲社会主要矛盾线索梳理”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基础阶段打好基础。
  社会矛盾是啥?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茅盾吗?当然不是。知道社会矛盾的发展线索重要吗?当然重要。这可是政治考研的重要知识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社会主要矛盾线索及其发展。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

  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2. 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1)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新生共和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彻底解决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2)从1953年到1956年底主要矛盾: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的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随着土改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2012)

  (1)中共八大: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主要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上述正确认识后来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

  (2)十一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当前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4.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至今)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自1981年以来,有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改变。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深刻总结,是党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历史贡献。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依据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应与时俱进。从党的八大至今60多年,改革开放也近40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论断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

您所在的位置: 考研资源网 > 考研政治 > 近现代史纲要 > 正文

2019考研政治史纲社会主要矛盾线索梳理

来源:考研资源网 | 更新时间:2018-05-21 20:05:51

  辅导课程:魔鬼训练营     在线咨询

 

  首先,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比重持续提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总体上实现小康。2012年至2016年,人均国民总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以上,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我国已成世界制造大国,有些领域,例如高铁、航天、钢铁、道路、桥梁、高楼建筑、计算机、通讯、天文观测等,已走在世界前列。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诸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用“落后的社会生产”来概括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

  其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6年的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16年的12363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商品供应极大丰富,文化生活日益多彩。可以说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变化。

  第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我国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70多位;人群之间不平衡,人民收入各个地区差距较大,还有4300多万人,渴望走出深度贫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平衡,发展落差仍然存在;人民的需求还不能完全满足,供给结构存在较大问题,比如,一方面我们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老百姓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我国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升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很突出;民生领域还有短板,特别体现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

  事实说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以上是考研资源网为大家整理的“2019考研政治史纲社会主要矛盾线索梳理”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在线报名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怀柔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