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报考指南  > 报考专业

考研择校时,面临求稳与名校情结的矛盾,21考研er该如何抉择?

时间:2020-06-04     编辑: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报考专业

 摘要:在确定考研后,择校则成为首要问题,很多考研er有名校情结,考研就是为了去更好的院校,但是名校考研又是何其难?面对二者,考研er们又该如何抉择?今天就和大家讨论一下~

  1.为什么考研

  众所周知,哲学有经典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同样,考研也有经典三问:考研是什么?我为什么考研?我怎么考上研究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为什么考研?」很多同学之所以考研失败就是没有想清楚考研目的,战术上虽然谋划有余,但战略上却思考不足。为什么考研,其实就是反问自己考研的动机,毕竟「选择做Twitter网红还是总统,将会直接决定你的执政生涯」,考研亦是如此。

  不要想着读研能给你带来什么,而是要想着自己想从读研中得到什么。我当年考研的目的很简单:提升学历和吃透专业,前者是提升就业竞争,后者是强化专业。

  所以,我择校时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

  专业实力较强(学科评估B+以上),

  就业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学校(211以上)

  考研上岸机率较大(报录比低,同时分数线低俗称「双低」)

  我没有选择学科实力强劲的外语类高校,例如北外、上外等,因为虽然它们的学科评估实力强劲(A+以上),但是我并不追求学术研究。同时,我也没有选择天外、大外或北语等双非外语强势院校,因为它们虽然专业强势但非211、985,会导致就业的局限。反观我考研时的研友(也是女友)就不同了,她当年考研的目的也很明确:坚守本专业(小学语文教育)并立志成为小学教师。

  所以她当时选择学校时就很清晰:

  师范类院校(从事师范专业根正苗红)

  教育专业强势院校(学科评估A以上)

  考研上岸机率较大(报录比低,同时分数线低俗称「双低」)最后,我女友选择了首师大,因为它基础教学学科强势,同时性价比很高。「为什么考研」是我们考研时必须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就比如当你想创业从事咖啡行业时,「你是想打造一家与星巴克平分秋色的公司还是成为一家薅资本主义羊毛的民族良心企业?」这往往决定了你的命运,前者不免小家子气,后者则格局大了很多。

  2.一定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经常被人提起,如今甚至有了些许玄学的味道。考研择校时,你必须建立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简单点说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自己的考研上限在哪」,这个时候不妨借助「SWOT」分析:

  S是指自己的优势,可以是较强的学习能力、顽强的意志力或敏锐的节奏把控等。

  W是指自己的劣势,可以是自己较弱的学习力、不足的自控力等。

  O是考研过程中的机会分析,面对竞争者,自己的机会在哪里?自己掌握了那些资源和机会?

  T是指考研中存在的威胁,过时的考研信息、过分依赖报班辅导等。

  通过SWOT分析,我们可以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如果自己的优势十分明显,可以冲击985名校,如果自己的短板突出则不妨适当降低目标,力争上岸。如果自己的情况落在S和O的象限比较明显,就可以考虑一些挑战型的备选,而如果自己的情况和W和T重合的更多,那么保守一些是更高性价比的选择。

  3.考研信息战:地主用的是金锄头吗?

  (1)考研不能闭门造车,考研择校亦是如此。

  前文我提到报录比和学科评估等概念,其实这就是考研信息战的体现。选择院校时,我们可以在学校研招网上检索之前学校的招生情况,参考学校的分数线、报录比和复试淘汰比等,这些都是我们择校时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当然很多老师也提到了这些数据。但是,我后来发现还有一些因素和考研择校息息相关:

  (2)招生规模

  我有一朋友18年上岸中科大软件硕士,他报考中科大时认为中科大学科实力强劲,同时软工硕士招生超过300人,进复试人数则为350左右,换句话说初试只要锁定高分,基本稳定上岸,所以性价比极高。招生规模大意味着竞争相对较小,同时复试淘汰率低也意味着考研风险性较低。

  (3)理校强文,文校强理

  择校时,文科院校的理科专业和理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往往性价比极高。比如,北京科技大学的翻译专业,其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并非不强,反而很强势,但是分数线却不高,同时竞争较小。再如,我女友首师大中的数学专业,入选一流学科,同样是文科院校中强势的理科专业。合理利用信息,不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从农民的角度认为「地主家用的都是金锄头」。

  讲到这里,其实套用这些分析框架,八成的选校难题都能有一个结论了,考研选校这件事就是7分理性,2分运气,再加1分的当机立断。眼下已经进入5月了,如果这时候你还在对选校犹豫不决,那可能听取一些专业的建议对你更有帮助。

  4.择校的机会成本:我还年轻!

  最后谈一谈是该放手一搏还是稳中求胜,其实这本质上是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机会成本的高低和你目标难度的高低成正比。我高中的一个同学花了三年时间圆梦PKU,我二战上岸北科,而我女友一战上岸首师大。我们都能称之为考研成功,但是机会成本却并不相同,同时,可能大家对我们的结果各有看法。这其中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价值判断。

  所以考研搏不搏是一个小马过河的问题,放手一搏还是稳中求胜,少年你自己掂量着办吧,毕竟,「我还年轻,我还年轻」。

在线报名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怀柔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