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报考指南  > 招生政策

教育部联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加大入伍大学生升学就业优惠政策力度

时间:2020-08-03     作者: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招生政策

教育部联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加大入伍大学生升学就业优惠政策力度

走!到军营淬炼火热青春

大学生征兵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部署的一项十分光荣的政治任务。着眼为部队输送更多高素质兵员,今年,教育部联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多方协调,加大升学就业优惠政策力度,加强组织宣传动员,畅通大学生入伍绿色通道,努力实现大学生应征入伍数量、质量双提高。

加大升学就业优惠政策力度

征兵启动后,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生杨浪第一时间应征入伍,“入伍后还想考取士官,争取一辈子做军人”。

杨浪入伍后,河北大学将一次性补贴5000元,保定市一次性奖励8000元;还有学费返还、考研加分、优先安排专业,立功后优先推免研究生等。

北京化工大学人民武装部部长、征兵工作站站长韩悦介绍,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是很好的人生选择,在职业发展方面,可在部队考取军校或提干,服役5年以上的可以参加公务员定向招录;退役后创业的大学生,还提供个性化创业培训、创业场所,税收减免等;服役期满,还可享受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教育部层面也出台了更大力度的优惠政策,比如,从2021年起教育部扩大“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由目前的每年5000人扩大到8000人,重点向“双一流”建设高校倾斜。专科学历学生参军退役并完成专科学业后,从2022年起,可免试入读普通本科或成人本科。

各地创新出台多项激励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的优惠政策,鼓励广大优秀学子踊跃报名参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辽宁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转专业、学业衔接、研究生推免、优先毕业等问题,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四川出台“在军队服役5年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士兵退役后同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共享全省10%—15%的公务员定向考录计划”等多项激励政策;河北廊坊拟对在廊坊市入伍的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奖励8000元、专科毕业生一次性奖励6000元,在校生和今年入学的大学新生一次性奖励3000元。

加强大学生征兵组织动员

2020届本科应届毕业生入伍有哪些优惠政策?初检完,后续还有哪些流程?在省外就读,想当兵需回到本地办理相关证明吗……

6月15日,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启动大学生征兵“政策咨询周”和“征兵宣传月”活动,150余位专家集中开展线上咨询。活动首日,全国征兵网就收到5600余条提问。教育部24365“互联网+就业”公益直播课举办的“携笔从戎、明日英雄”征兵专题,观看人次超过550万。

为做好2020年征兵工作,教育部多方协调,鼓励动员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6月初,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印发通知;6月底,教育部联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鼓励、动员各地各高校做好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引导大学生到军队成长成才。

各地各高校也积极行动起来,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多措并举,扎实推进2020年大学生征兵工作。

四川坚持高校所在地和大学生原籍地两端协同发力,扭住宣传发动、体格检查、政治考核、审批定兵四个环节重点发力,全力提升大学生比例、毕业生比例和本科生比例三项“硬指标”;南开大学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征兵工作,并将其列为重点事项督查跟进;中国政法大学通过开设《大学生参军入伍》新闻专栏,宣传优惠政策、典型人物、军事常识。

为毕业生入伍开辟“绿色通道”

6月11日,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建宁路医院预诊分诊处,第二批265名应征大学生排着长队,经过身份确认、扫码登记、体温检测,分批分时段进入全封闭的征兵体检站,为毕业生入伍开通“绿色通道”。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我们常态化设置征兵体检站,进行跟踪管理,出台更大力度的参军优惠政策,‘多轮并驱’激励大学生入伍。”南京市鼓楼区人武部相关负责人说。

为方便大学生应征入伍,教育部门和各级兵役机关、高校等将进一步为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开辟“绿色通道”,做到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定兵、优先安排使用。

湖北将征兵宣传纳入社会公益宣传范畴,安排专人负责利用辖区内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公共媒体资源,开展公益性征兵宣传;江西对有意向参军的高校大学生,采取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考、优先审批定兵、优先安排使用等“四优先”政策;广东要求全省高校坚决完成省征兵办赋予的年度征兵任务,其中大学毕业生征集比例不低于15%。(中国教育报记者 董鲁皖龙)

在线报名
上传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