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报考指南  > 考研招生信息

2016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招生指南(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时间:2016-05-30     编辑: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招生信息

  光辉历史造就高水平专业学科

  1955年,北京大学建立计算数学专业,标志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北京大学的诞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北京大学与国内其他单位联合攻关全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50机),并研制成功配套的国产大型操作系统。北京大学还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新闻出版行业,并取得重大突破,引发新闻出版行业的技术变革,取得了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服务工程等主要学科方向。本学科还建设有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软件科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高可信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教育部微处理器及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中关村网络与信息安全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形成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技术应用三个层次的科研体系。

  近年来,本学科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取得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丰收,为我国计算机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优秀导师荟萃之地,研究生创新成长沃土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含三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均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在前两轮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学术梯队,现有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74人,其中科学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教授1人,长江学者3人,杰青6人,优青3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9人。本学科拥有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共建)、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近五年,共承担50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科研经费5亿多元。近五年发表论文2500余篇,出版教材、译著、专著32.5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200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北京市科技三等奖1项和技术发明2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成果转化奖1项。在人才培养方面,1人获全国百篇优博;6人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本学科点是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高素质、多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我们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围绕已有优势和战略必争的研究方向,经长期发展,形成合理的学科布局,研究方向涵盖各个方面,并突出重点和特色。

  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个体素质高、具有合作精神,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团队。本学科的研究生无论选择哪个研究方向,都能获得一流导师的精心指导,从而为未来的深造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流成果涌现之处,研究生成长有力保障

  进入新世纪以来,本学科在国际期刊、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国内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900余篇,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在国际一流的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上百项,每年承担科研项目经费达数千万元,参与制定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10余项。

  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方向,在现代微处理器结构、优化编译、操作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系统芯片设计、VPU和GPU开发设计等方向深入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研制出我国第一颗支持16位/32位两套指令系统的微处理器UniCore32、北大众志CPU系统芯片及配套系统软件,并设计开发64位超标量多核处理器UniCore-3。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方向,长期开展与网络及信息系统相关的研究,在搜索引擎、网络信息处理、分布式系统、数据库理论及应用、云存储、云计算与大数据、虚拟化技术、高效能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方面有丰富的积淀;在数据挖掘、数据库索引和查询技术,社会网络等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此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本研究所开展了和大数据处理相关的分布式计算、云计算、内存计算和图计算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

  高能效计算与应用研究方向主要研发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体系结构、无线网络、编译和系统级优化等方面与高性能、低能耗计算相关的新型和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目前已拥有由一名千人计划教授、一名副教授、一名副研究员以及五名特聘研究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并聘任到包括美国UCLA、UCSD、Penn State、MIT等高校的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目前已开展基于新型存储技术的高能效存储体系结构、高能效可重构逻辑/FPGA体系结构与计算、计算机体系结构、无线局域网、电子医疗、移动云计算、大规模数据中心等方面的研究。

  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方向,在大型软件开发平台、软件中间件、构件化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相关工具以及大型通用数据库等领域均取得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大型软件开发平台为中国软件产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软件中间件与大型通用数据库已经成功应用于实际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研制取得显著进展,程序理论的时态逻辑、协议验证和工作流描述方面做出了有影响的工作,其中近似算法和某些生物算法研究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高性能安全网关、网络信息搜索与发现、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承担了国防和安全部门多个研究课题,为我国信息安全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虚拟仿真技术已经成为理论验证和实验验证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科学验证手段,多通道人机交互理论、超大规模分布式复杂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基于GPU的仿真模拟技术等理论和方法在工程和国防等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软件服务工程技术及系统研制研究,包括物联网信息融合、智能数据处理、情境建模与推理、服务发现与组装、高可信云服务、移动互联网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已取得了国内先进的研究成果,国际合作研究和产学合作研究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语言信息处理方向,长期开展以中文为核心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研制开发了语言核心基础资源——综合型语言知识库,被国内外研究机构和著名IT公司使用,转让使用许可权数百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的语言处理工具和平台,为相关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方向,通过组织领导视频编解码国家标准制定,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建立完善的视频编码与系统技术标准体系;针对标准需要的关键技术,开展视频编码的核心算法研究,成为本领域核心专利的重要产出中心;图形学在电子出版领域的应用取得突破,高端彩色打印控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居国际领先;面向内容的海量信息处理,互联网信息处理及大型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获得多项重要成果;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已成功应用;在智能科学技术领域,高度智能化的机器感知系统、自主友好的人机交互以及海量多媒体信息的智能处理等,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研究工作获得的重要科技成果奖包括:

  l 2006年,“基于Internet、以构件库为核心的软件开发平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 2006年,“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l 2007年,“数字化视音频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 2007年,“构件化应用服务器核心技术与应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l 2007年,“综合型语言知识库”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l 2008年,“构件化应用服务器核心技术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l 2008年,“中国教育科研网格(北大为第三完成单位)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 2008年,“超大规模分布式虚拟现实综合集成支撑平台及其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l 2009年,“基于数字版权保护的电子图书出版及应用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 2009年,“数字音视频编码技术研究与国家标准制定”获“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奖。

  l 2009年,“大规模数字图书与视频资源库建设和智能服务系统” 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l 2009年,“青鸟软件质量保证支撑工具体系”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

  l 2010年,“综合型语言知识库”获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l 2010年,“百万册数字图书馆的多媒体技术和智能服务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 2010年,“跨安全域隔离与信息交换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 2010年,“数字视频编解码国家标准制定及应用”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一等奖。

  l 2011年,“综合型语言知识库”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l 2011年,“DNA计算机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l 2011年,“面向多种终端的大型网络视频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l 2011年,“国产中间件集成套件四方国件及其应用”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一等奖。

  l 2011年,“一种数字内容按时间控制的版权保护方法及系统”获 第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l 2012年,“全生命周期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理论与方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l 2012年,“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标准AVS与产业化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l 2012年,“可信软件资源生产与共享环境”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

  l 2013年,“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管理和知识服务平台”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l 2013年,“生物计算中数据编码与模型构建理论方法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根据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关键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服务。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各个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以及面向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参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的众多机遇,也是研究生们完成高水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学术保障。

  过去是历史,是创造未来的坚实基础;未来是希望,是弘扬历史的雄伟构想。

  欢迎有志于从事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学生们,报考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个研究方向!

  你们的参与,是创造一流研究成果的鲜活力量!

  你们的奋斗,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让我们在共同的科学研究殿堂里,并肩战斗,努力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辉煌!

  (实习编辑:孙慧敏)

在线报名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怀柔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