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报考指南  > 考研新闻

浙江大学探索推进“四个融合”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时间:2022-01-28     作者: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新闻

浙江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决策部署,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培养一批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坚持育人为本,强化思创融合。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打造同向同心育人格局。发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作用,挖掘校史中的创新创业精神,建设“马兰工作室”“彩虹人生”等31个教育基地和特色平台,激励广大学子勇担使命、敢为人先。发起成立或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等组织,建成“乡村振兴”“大健康”等9个校级平台,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聚力解决重大问题。建立求是强鹰俱乐部、创业联盟等创业类学生社团30余个,每年举办创新创业类活动300余场;实施“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邀请150余名企业负责人担任创业导师,共同指导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赴西部、去基层、进社区,用创新创业成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努力培养“敢闯会创”、有家国情怀的青年奋斗者。

坚持贯通培养,强化专创融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多层次、分类别的专业教育体系。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重点打造18门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覆盖100余门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并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及学分管理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自主建设《创新管理》等6门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编写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材16本,建立案例库12个。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工程教育高级班等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辅修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获批创业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创办中法创新管理双学位班、创新创业与全球领导力国际硕士项目等,探索构建本硕博创业管理学位教育体系。研究出台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金与空间等支持政策,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和动力。构建国家、省、学校、学院“四级”创新能力训练体系,涵盖75类、140项学科竞赛。在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得总冠军2项、亚军1项、季军3项、金奖34项。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创融合。坚持面向科技前沿,打造环环相扣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深化创新驱动,成立院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12个、校院联合共建创新创业实验室38个、创新实践基地8个,组建“青年志愿创新咨询师服务团”“双创报告团”等,深入了解社会及企业技术需求,努力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前瞻谋划,不断优化整合现有44个国家级科创基地、24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积极组织骨干力量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设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实现协议定价、挂牌、拍卖三大交易方式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累计成交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3570项,总金额达9.7亿元。汇聚多方资源,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三墩元空间等20余个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探索“政、校、企”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联动发展模式。建设联合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创业孵化平台等国际合作基地,成立浙江大学硅谷创业实验室,形成以“国际合作创业教育+海内外联动创业”为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协同发展,强化产创融合。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开门”办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学校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一体化政产学研服务体系。发挥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深入实施创业就业“校企行”专项行动,与18家企业合力建设双创示范基地,累计推动项目对接120余次,落地合作资金近1000万元,带动数千万元投资和意向投资。成立工程师学院,以产业发展前沿为导向,以企业研发项目为载体,在工程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应用创新和研发能力。建设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进一步打通学校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目前已引进科技型企业和平台超200家。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做好学生创新项目知识产权确权、保护等工作。大力推进紫金科创小镇建设,着力打造国际合作与技术转移大平台、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核心区、师生联合创业梦工场等,积极引领带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设立研究院10个,在全国设立技术转移分中心近百个,推动派出研究院与企业共建各类联合研发中心60个,进一步构建起广辐射、高能级的产创融合体系。

在线报名
上传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