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报考指南  > 考研新闻

杜玉波:面向未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思考

时间:2020-09-15     作者: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新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杜玉波

2020年9月14日

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十三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十四五”规划正在编制之中。在这样的关键时期,今年年初我国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体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是,目前国内仍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其他行业和领域一样,高等教育需要在一个充满动荡变革的世界中谋求发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使命。那么,面向未来,如何从时代变革中洞察高等教育的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呢?

  一是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在变,从原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基础支撑作用向支撑引领并重发展。经济发展从靠资本转向靠人才,高等教育要提供最为需要的智力支撑;经济发展从靠资源转向靠创新,高等教育要发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经济发展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全要素增长,高等教育要改善全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劳动生产率。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质量和效益来看,距离经济社会发展对其功能和作用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这种差距恰恰也是高等教育提升质量的巨大空间。

  二是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的体量规模在变,从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建设历程中,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2019年在学总规模达到4002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1.6%。高等教育的快速大规模增长,带来的办学压力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消化,才能实现高校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这就需要高等教育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上来。很多高校经历前些年发展得出的一个重要启示,这就是,抓住机遇才能赢得未来,丧失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所以,我们要准确把握新的机遇,迎头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三是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的结构类型在变,从相对单一结构向多元多样化办学结构转变。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供给与需求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原因在于,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过分关注规模数量发展,而忽视了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内外部管理等结构的调整,影响了高等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解决这个矛盾,需要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校分类管理、分类发展,发展重点更加注重结构优化。

  四是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变,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回溯历史,移动通信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会带来高等教育深刻变化。当前,我国正式进入5G时代。与4G相比,5G具有大带宽、低时延、高容量、高可靠、众连接的特点优势,克服传统网络的诸多局限,推动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构建,为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冲击,使传统的课堂教育受到了根本挑战,线上教育实现更为明显的快速发展,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逐步成为一种教育新常态。从长远来看,在线教育绝非仅仅是应对疫情的应急之举,很可能引领大学教育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五是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的环境格局在变,形成富有活力和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国模式。当今世界,以信息科技革命为先导,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全方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引发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都应随之调整,推动教学方式互动化、智能化,推动培养模式个性化、特色化,推动教育资源公平化、一体化,推动教育生态网格化、智能化,以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变化,顺应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势,使我国在世界高等教育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

  总体上来讲,进入新时代,从国家发展坐标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地位更加凸显;从国际水平坐标看,教育改革开放趋势更加凸显;从现代化建设坐标看,教育对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从以人民为中心坐标看,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更加凸显。面向新未来,我们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坚守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教育。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任务繁重,头绪很多,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原则不能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不能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使命不能丢。

  第一,在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把牢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我认为,我国的大学应该是有着强烈使命和责任担当的大学。从国家层面来看,要体现国家意志,与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从社会层面来看,要体现社会责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从教育层面来看,要体现教育自信,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涵品质。办好这样的大学,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我们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清醒认识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又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放宽视野谋划高等教育发展。具有这样一种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战略定力,关键在于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权,抓好党建基本功,坚守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坚定不移地走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党的领导、党的要求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要以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不偏离正确道路和航向,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始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四个服务”中进一步标定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历史方位和价值定位。

  进入新时代以来,立德树人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到“高校的立身之本”再到“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的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抓好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这一重中之重,不断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好成长成才的坚实基础。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要基础,坚持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推动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努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优秀人才。

  第二,在坚持体制机制改革中提升治理水平

  应当说,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有着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需求特别多样,情况特别复杂,改革的任务特别艰巨。越是面对这样的局面,越要认识到高等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开放,出路在体制机制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把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在教育目标上,要更加注重“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注重“更新”,立足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统筹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基础教学与能力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互动”,鼓励多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个性化的教学,特别是在当下人工智能时代催生新的教育“生产力”的背景下,要让信息技术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变革的“助推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教学管理上,要更加体现“灵活”,在本科生阶段,逐步建立适应弹性学习、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扩大学生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的权利;在研究生阶段,逐步健全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

  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要深化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为依托,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理事会等为支撑的现代化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在这一内部治理体系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个根本制度,原则上讲,党委领导重在谋划和决策,履行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校长负责重在实施和管理,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依法行使职权。要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联动的工作优势,形成高效、协调、顺畅的运行机制,坚持不懈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注重激发院系“中场发动机”作用,解决长期存在的“上热中温下冷”问题,把党的教育方针和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到院系的各项工作中来。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基层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办学治校先进经验,把学校的学术组织和群团组织作用发挥好,创造良好的办学生态环境,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既相对分离,又相互促进,形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工作机制。

  在教育评价机制方面,要不断深化以完善评价为牵引的教育改革。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真正树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评价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教育综合改革,以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生全面发展。对高等教育来说,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重点是要办好一流本科,把本科教育作为立校之基;培养一流人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标准;产出一流成果,把对社会贡献度和认可度作为重要考量;发挥一流影响,把形成的重大影响力作为最高评价。

  第三,在坚持服务国家需求中彰显教育使命

  教育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这是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教育的使命。特别是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应在主动对接国家人才需要和创新需求等方面担当更为重要的责任,聚焦国家需求,适应社会需要,提升支撑和引领能力。

  要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创新是最核心的动力,人才是最核心的资源。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前提。要进一步落实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引导学校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来。进一步落实对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支持,引导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进一步落实产教融合的激励政策,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要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当前,我国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国家深入推进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也为教育服务社会需要提供了广阔舞台。要加快研制高等教育区域发展规划,加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顶层设计,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调结构、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要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广泛搭建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双创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贡献度。

  要提升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高校作为关键核心技术的主战场,要在服务国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创新主动权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必须把握基础研究这个“总机关”,尊重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加强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领域的前瞻布局;必须用好学科交融这个“催化剂”,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取得突破;必须激发协同创新这个“动力源”,通过高校内部协同,与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等协同,实现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必须改进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加快推进遵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特点和规律的分类评价,探索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

  伟大时代孕育光荣使命,勇于担当开启新的征程。面向新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新变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线报名
上传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