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报考指南  > 考研新闻

扩招后如何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代表委员热议研究生扩招

时间:2020-06-10     作者: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新闻

今年,研究生将扩招18.9万人,研究生整体招生规模也将突破百万,实现历史性飞跃。研究生扩招之后如何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记者就此对代表、委员和专家进行了采访。

扩招是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研究生扩招不仅仅是应对疫情、减轻就业压力的一时之策,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国外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生占比普遍在30%以上,而我国仅为15%,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培养结构需要进一步上移。

我国恢复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之一。然而,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短板也逐渐受到关注,如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跟不上、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在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看来,“双一流”高校在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还有3个难点:一是如何突破学科壁垒,有效推进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对标国际一流大学,如何推动研究生的原始创新,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三是研究生教育是一项全民工程,如何在培养过程中有效利用社会力量,真正做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当前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难点和重点。

建立健全全周期培养机制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集中体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之一,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势在必行。

“要分类施策、精准推进,让学术的更学术、专业的更专业,把知识创新能力和创业创新素质同时提上去。”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建议,“一方面,要持续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培养;另一方面,要推动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结合和双师指导,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认为,对专业硕士来说,要明确职业性是其根本特征之一,将专业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和学位审定的重要考虑,并贯穿招生录取、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全环节。

而对学术硕士,要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和过程管理,通过同行评议等途径,加强质量监管。而导师也要深入一线,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大幅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则认为要建立健全“选才、育才、用才”全周期培养机制。他说,一是严把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关”。二是完善全方位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责任,完善科教融合机制,提升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国际交流水平。三是要加大分流淘汰力度,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严把“出口关”。四是关注关心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后续成长,帮助他们不仅“学有所成”而且“学有所用”。

加强高素质研究生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研究生质量,导师是关键,必须加强导师的力量。”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刘占芳说,在导师的遴选方面,可以学习德国严格的工科教授遴选标准,要求“博士毕业+工业界经验”,再回归校园,“这样遴选出来的导师一定是热爱科学、热爱教育的”。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教授马晖玲认为,在导师遴选上要破除唯职称、唯论文的导向,使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进入导师队伍,以扩充教师队伍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在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袁直看来,导师再忙,也应把学生培养作为第一责任,一方面加强学术引导,一方面着力培养健全人格。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刘昌俊建议,国家和高校应着力减轻教师负担,增加教师的荣誉感和幸福感,让他们安心、静心、宽心从事育人和创新研究;同时,要健全考核方法,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考核制度。(本报记者董鲁皖龙李萍唐琪本报记者尹晓军对本文亦有贡献)

在线报名
上传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