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报考指南  > 考研新闻

研究生思政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时间:2015-10-27     编辑: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新闻

40余位高校专家从研究生特点出发展开研讨——

研究生思政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学生爱不爱上思政课,是思政教育能否办好的关键。对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师来说,怎样才能增加课堂魅力,向研究生们“讲好中国故事”呢?

近日,教育部研究生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研讨会在石河子大学举办。来自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石河子大学等高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行深入研讨。

“问题导向+研究式”模式——

变“因为教所以学”为“因为学所以教”

“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有学习国家理论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满足研究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研讨会上,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主任委员顾海良说,“问题导向式教学‘接地气’,是最有效吸引学生的途径。”

教育的前提是认知、认同,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莉说,学校在教学中设计了问题导向的研究式教学方法。“我们变‘因为教所以学’为‘因为学所以教’。变从原理、范畴出发为从‘真问题’出发,倡导教师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思想扣子,以及当下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并总结提炼其中的重要问题,层层深入地给予关注、解析,做到自己先明白,然后讲明白,再让学生听明白,进行研究式教学。”周莉说。

“我们结合当地实际,由传授式向研讨式转变,坚持问题导向,开展研讨式教学,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将教师的理论成果运用于组织教学中。”研讨会上,石河子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文斌说,“研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讲授式的僵化、枯燥和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针对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以及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等重大问题的讨论。”

“专题化+个性化”模式——

让学生多角度多维度享受理论成果“盛宴”

研究生思政课如何让学生“解渴”,是能否激发研究生学习理论知识热情的关键。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秀阁认为,学校采用专题研究式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问题上,以此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课程学习有助于其专业的学习与提高。

“研究生学习重在研究性,思政课也不例外。”中山大学教授钟明华告诉记者,“在专题式教学中,我们突出现实,强调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处处以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实变化为素材,密切联系国际和国家发展面临的各种各样、具体现实的问题,围绕大家密切关注的新问题、尖锐问题、重大矛盾问题,运用严密的理论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解读现实,使其对政治现象与政治理论产生亲切感,认识到这些问题就在自己身边,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现实世界观察理解与正确思考的能力。”

对学生而言,通过专题式和个性化授课,能够领略到不同教师的讲课风格和内容,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多角度多维度享受理论“盛宴”。

“学生参与+实践动手”模式——

亲身参与实践感受思政课魅力

如何避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难以入心的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说教?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注重课堂实践,是消除这一现象的有效路径。

“我们通过围桌讨论、一组一席谈、角色扮演、读书报告分享周、发展论坛等方式,围绕现实问题展开师生大讨论。”中山大学教授钟明华说。

有关专家认为,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的选题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精心设计。题目要与课程相关,使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实践学习。

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陈文斌认为,开展实践性互动式教学,实现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让学生围绕思想认识困惑和所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提问、辩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引领学生深刻理解贯穿于理论成果之中的精髓和灵魂,掌握体现在理论成果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中山大学思政课教师在学生评价中平均得分达到95分以上,研究生思政课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一名学生的网上评语这样写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门课程上得很精彩,而且结合现实,从中国文化特点入手加以分析,观点鲜明,内容丰富,留下本质的东西。”

在线报名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怀柔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