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报考指南  > 考研新闻

“考研热降温”其实是个伪命题

时间:2015-06-23     编辑: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新闻

继去年考研人数下跌以来,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又减少了6.5万人。近日考研资源网发布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多个省份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未完成计划的情况。

今年,的确有很多数据可以证明,考研貌似真的“降温”了,如报考的人数“两连降”,弃考的人数增多,第一天缺考第二天又来考试的酱油党也有不少,各地未完成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比比皆是——辽宁缺额2259人,地方院校缺额最为严重,超过招生计划的10%;在广东,个别地方院校的招生计划只完成了1/3,创下历史纪录。

据此,有不少论者分析称,这是一种理性回归。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有33.7%的受访者就表示,考研只为逃避就业压力。此外,也有人认为,如今的迹象,就是从“学历崇拜”到“能力崇拜”的一种转变。这些分析,也确有一定的道理。

但客观来说,报考人数“两连降”似乎并不能说明考研降温:一方面,考研的人少了,但去国外读研的人却多了,以中国赴美国留学的人数为例,2013年中国赴美读研的人数为103427人;另一方面,考研的人少了,但推免生却多了,众所周知,研招改革后给了学校更大的自主招生权,这也分流了不少尖子生。而当前的数据统计,无疑把这两类人群排除在外,报考人数下降,其实在情理之中。

在这样的境况下,就断言“考研降温”的确是不甚谨慎的,也说明降温只是一个伪命题。只能说,学生们对未来的选择,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不再局限于“考研”。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写照,与“考研降温不降温”并没有由此及彼的逻辑。更何况,即便这两年考研人数有所减少,也只是一种“考研资源网高温稳定”。既然不少学子考研就是为了工作,在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的境况下,“考研热”恐怕短期内都很难降温。

于现实而言,一个尴尬依旧存在: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不少企业抱怨“大学生什么都不会”。这就要求各大高校结合社会需求、办学定位自主设置学科与专业,探索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煮“大锅饭”。可以说,只有学校提高学生质量了,就业难才能有所纾解,而考研热才会降温。

在线报名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怀柔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