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报考指南  > 考研新闻

研究生扩招泡沫何时灭 导师变老板学生帮打工

时间:2015-06-18     编辑: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新闻

明天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日子,今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比去年略有小幅下降,不过人们对名校、热门专业的追捧依然高热不退。

就在前两年,教育部对大学本科扩招踩刹车,同时又摊大了研究生教育的“大饼”。据教育部官员透露,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约占培养总数的一半。前不久,教育部官员讲到,“我国大学生规模超过其他国家,但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自身需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博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人,约为美国的40%;硕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余人,不到美国的70%”,这一番言论,被不少专家视为继续加大研究生扩招的信号。

面对旺盛的考研热,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有充足的“底气”。不过,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形成了“一蟹不如一蟹”的贬值链,研究生培养泡沫已经出现,也是不争的事实。人们不由得想问:研究生不断扩招,是所谓的教育成就吗?我们的人才培养,如何才能越来越好?

功利的考与“任性”的招

在北京海淀区一处小区做出纳的王霖霖提前请了一天假放松心情,她报考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民商法方向。在北京,将有近7000名考生和她一样报考法律硕士,尽管法律相关专业近几年连续登上各种就业难排行榜,报考的热度并没有降温。

王霖霖本科就读于民大的法学专业,去年毕业时找工作屡屡碰壁,她的好多同学最终选择了和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王霖霖则选择了一份物业出纳工作,住在小区的地下室,一个月三千元工资,她看中的是这份工作清闲,有空备考研究生。“现在想的是能考上就好,将来有什么样的发展,心里也没有数。不过,总比本科毕业时好找对口的工作吧。”在幽暗的地下室中,谈及将来,她的眼中充满迷茫。

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对于很多人来说,就业已代替学术成为考研的主要目的。近日,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考研的最普遍目的是圆名校梦(42.8%),接下来是逃避就业压力(33.7%)、重新选专业(33.1%)和进入理想城市(32.0%)。仅25.6%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大学生考研是因为对学术研究有兴趣。

研究生扩招始于2003年,2005年以后出现了研究生数量大于本科生的情况。我国高校曾在2009年前后,降低研究生扩招的幅度(控制在5%以内),但近年来借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增加专业硕士,在2015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比例达1:1,一些高校还在增加研究生招生。

近几年,985高校、211院校纷纷宣布自己要办成“研究型大学”,一些教学型大学考研资源网也不甘落后,纷纷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并以硕士点、博士点的多少,来评价办学水平。在许多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数量早已超过了本科生。面对日益增长的研究生数量,高校资源捉襟见肘。如今年北大、北师大等高校均在招生简章写明,部分专业型硕士生均需自理住宿等费用。

一些导师变身“老板”

就读北京某理工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姜鹏,签约了一家大型国企的科技部门,现在他天天盼的是拿到毕业证,早点去工作。一想到不用给“老板”(导师)打工了,姜鹏心里就泛起隐隐的快意。由于当初在本校保研,从大四起姜鹏已经给“老板”打了三年半工。几年来,姜鹏及其同门帮导师完成了不少项目,每个月导师给他们发几百到两三千元不等的酬劳,“大头都被‘老板’赚去了”。

姜鹏对记者讲道,在他们学校不少导师都会经常在外边接项目,并把项目分解给门下的博士、水平突出的硕士,由他们再带领“老板”门下的一些研究生形成一个小团队工作。与姜鹏有着类似烦恼的在读研究生不在少数。到研究生层次,有的师生关系已经异化为一种赤裸裸的“雇佣关系”,学术水平根本就难以提高,这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事实。

12月22日,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谈到导师常常以“老板”自居的现象时,忧心忡忡地指出,“现在很多导师把学生当作劳力用,不当学生来培养。这是很大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阎光才则讲到,导师不导,很重要的原因是导师太忙。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教师把科研排在时间分配的第一位,只有将近30%的老师选择将教学放在第一位,“导师资格审定需要加强,自身责任意识也要强化”。

在扩招形势下,高校教学资源出现紧张。在一些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的学校,一名导师同时带几十甚至上百研究生的情况并不鲜见。这样的培养规模,令研究生导师制形同虚设,导师根本无暇对这么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高校忙着扩招学生,却并没有增加教师资源,扩招的压力都转嫁到了导师头上。有的导师手底下带着二三十个学生,都不知道该怎么给学生弄课题。”北京一所高校的博导对记者说。

在导师越来越“忙”的同时,研究生的论文也越来越“水”。在教师层面,他们共同的感受是很多研究生无心向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撰文称,“无论是设计,还是论文,都是糊弄,而且已经糊弄很长时间了”,“很多答辩会,就变成恭维大会,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研究生质量与数量成长不成正比,除了因为扩张带来高校教学资源紧张之外,不少专家指出,也源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刻板和固化。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与所长在哪儿,只是被动地“导师研究什么,就跟着打点什么杂”。“如果学校教育从7岁上学到26岁博士毕业都在被动形式下进行,那培养创新人才是不可能的。”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

就业压力下的定位之惑

我国研究生的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几乎是同步的。扩招带来的是学历的迅速贬值。然而,提高学历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吗?

这一点,就业市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没有与学历相匹配的真实能力,最终会让学历贬值。现在不同行业对学历都有了明确的个性化评价体系,硕士学历笼统地优于本科学历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是招硕士干以前本科生干的活,招博士干以前硕士干的活,尽管近几年新人学历高了,技术水平却并没有上升一个层次。”一家IT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在线报名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怀柔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