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考研备考  > 考研专硕

2017新闻传播考研: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要知识点(13)

时间:2016-09-19     编辑: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专硕

  下面是考研资源小编整理的新闻传播硕士考研之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要知识点,供2017考研的各位考生参考。

  第十二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一、受众是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①受众是学生: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的对象。媒介和受众最终定位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②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③受众是消费者;④受众是公民

  二、受众对媒介的决定性影响

  ①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②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③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④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三、受众的特点

  1、 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 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3、 隐蔽性。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四、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和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1、 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

  五、受众的细分

  六种分类方法:

  1、 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 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 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稳定受众是各个媒体的重点争取对象。

  4、 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5、 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可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凡是已经确定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称为现实受众。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是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称为潜在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 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六、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即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在正确定位的总体指导原则(宽窄适度,范围适中)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核心受众的确定主要要考虑的是以下四方面的要素:

  1、受众区域定位。地域是第一位的因素。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3、受众的年龄定位。 4、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七、受众的权利

  ①知情权: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②表达权: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②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分为两部分:第一,使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和各项活动依法行使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即受众借助媒介形式的舆论监督权

  第二,是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近年来,专硕报考率越来越高,专硕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竞争压力也逐渐变大。为了方便大家学习,考研资源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OL乐学 、暑期集训、精品网课系列备考 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考研资源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 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选择考研辅导班,就选考研资源!

  推荐阅读》》》

  2017考研:新闻与传播硕士(MJC)备考手册

  2017新闻传播硕士考研:外国新闻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2017考研:暑期公共课与专业课复习指导

  2017新闻传播考研: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要知识点

在线报名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