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考研备考  > 考研专硕

2017新闻传播硕士考研:《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12)

时间:2016-09-19     作者: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专硕

  下面是考研资源小编整理的《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供2017考研的各位考生参考。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一节

  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

  “0/1”效果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

  “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0/1/2/、、、/n”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题的基本构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议程中若干最重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4、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

  (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

  (3)人际传播的频度;

  (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等等

  5、试分析媒介议程效果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

  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机构和垄断大企业,他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资本主义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

  第二节

  1、试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如何理解“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

  这个观点是 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象作为“容器”的饿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3、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试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

  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作为”民意“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

  4、试举几种关于舆论概念的基本观点。

  第一种,是政治哲学的观点,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

  第二种,是社会学的“有机体”概念,即认为舆论不是个人的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

  第三种,是行为科学的观点,它或多或少的把舆论看作是简单的相加,其中的多数意见便被看作舆论。

  第三节

  1、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给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种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2、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

  “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社会,这一功能是由教育和宗教来承担的,而在现代媒介社会则成了大众传播的一项主要任务。大众传播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教育和宗教的传播是在有限的规模和范围内进行的,而大众传播则把同一内容的信息传达到社会的任何阶层和任何角落。

  优势:(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须的识字能力;(3)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3、什么是“象征性现实”?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4、“主流化效果”指的是什么?

  传播媒介的这种“培养效果”, 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第四节

  1、什么是“知沟”?你认为现代信息社会是否存在“知沟”问题?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2、“上限效果”指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个假说?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者。1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2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3现有知识已达到“上限”。

  3、简述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并予以分析。

  答:(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

  近年来,专硕报考率越来越高,专硕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竞争压力也逐渐变大。为了方便大家学习,考研资源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OL乐学 、暑期集训、精品网课系列备考 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考研资源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 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推荐阅读》》》

  2017新闻传播硕士考研:《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2017考研:新闻传播硕士重要知识点汇总

  2017考研:如何防止暑期备考心情”中暑“?

在线报名
上传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