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考研备考  > 考研大纲

西安邮电大学艺术概论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时间:2022-08-16     作者: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大纲

一、考试性质和任务

《艺术概论》是报考西安邮电大学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理论科目,考试内容基础性较强,旨在考查学生对艺术常识、主要艺术流派、基本概念和理论等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艺术学理论阐释当代艺术热点现象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1、艺术的本质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需要熟悉以上几种艺术本质学说的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刘勰、康德、尼采、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主要观点(如柏拉图“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观,康德的意志自由论,宋代严羽的“妙悟说”,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等)及其具体内涵。

2、艺术的特征

艺术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性”特征的三个方面: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要求充分理解这三方面所指内涵。

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三个方面理解艺术的“主体性”特征。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3、艺术的起源

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

“游戏”,艺术起源于“表现”,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于“劳动”。以及

第六种看法:多元决定论。要求熟悉每种观点的代表人物、论据论点和影响,以及“多元决定论”为正确结论的原因。

4、艺术的社会功能

艺术的社会功能包括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要求熟知每一种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

5、艺术类型;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的主要类型:戏剧艺术、戏曲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要求熟悉每种类型的特点、著名作品、代表人物和简要发展史。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综合性与独特性,情节性与主人公,文学性与表演性。综合艺术精品赏析:戏剧艺术:《哈姆雷特》《老妇还乡》《雷雨》;戏曲艺术:

《窦娥冤》;电影艺术:《一江春水向东流》《卧虎藏龙》《罗生门》《现代启示录》。要求熟悉以上作品的内容、主题、影响等,并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6、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要求熟知“艺术家” 的五个特点;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以及参考书目中提到的代表艺术家。

艺术创作过程: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意象”的概念),艺术传达活动,要求考生从自身创作的角度理解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心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意识与无意识。要求熟知艺术思维、创作心理的特点,并能从创作的角度理解相关理论。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要求熟知艺术风格多样性、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艺术流派的三种类型、重要的艺术流派;以及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思潮。

7、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的层次: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要求熟知三个层次的具体内涵。

熟悉“典型和意境”两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典型”和“意境”的各自所指, 并能结合相关作品对其进行阐释。

熟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道、气、心、舞、悟、和),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的特点(以杜甫、李白、王维为例进行阐述)。

8、艺术鉴赏

熟知艺术鉴赏的价值与重要意义,如何提升艺术鉴赏力,以及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多样性与一致性、保守性与变异性)。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审美直觉”的特点及表现,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了解艺术批评的作用。

9、艺术常识

熟知参考书中提到的艺术常识,包括代表艺术家、理论家、相关作品、观点、论著等,以及古今中外著名的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等。

10、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考生了解当代重要的艺术现象、热点问题,并能运用以上艺术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阐释。二是考查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够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并运用艺术基本理论反思和分析个人创作实践。

三、基本题型

题目编号
题型 选择题 名词解释 艺术赏析题 论述题
分数 20 30 50 50

四、参考书目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 5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年版。

在线报名
上传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