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考研备考  > 考研经验

假期结束倒计时,还没想好要不要考研?

时间:2019-10-08     作者: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经验
摘要:国庆假期快要结束啦,2021考研人还没想好要不要考研吗?时间有限,在你犹豫的这段时间里,其他早做决定的人已经有条不紊地复习着了,希望大家也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

  一、考研成功,好处多多

  支持考研的呼声越来越大。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考研结束后还有二次选择的机会,那就是继续找工作。一般来说,考研与找工作是不会发生冲突的。诚然,在考研前也会有很多的就业机会,很多单位都会到学校里去招聘人才。只要稍微花些时间去准备面试以及参加大型的招聘会即可。我们的建议是,还是要全身心的去准备考研。毕竟学习是脑力劳动,一旦分心便很难再重新高效率的进入学习状态。等到考研结束后,还有大量的招聘会及工作机会可供选择。

  二、考研值得我们付出一切吗?

  首先,成为一名研究生,能让我们身上多一个高学历标签,增加就业竞争力,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虽说本科学历照样能找到工作,但如果想找到一份自己喜欢、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没有一个相匹配的学历,再强的能力,也增加了不被发现的可能!

  有不少人说考研就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这里不能以偏概全。在读研期间,你有足够的时间提升自己、内外兼修,变得更加优秀,还会遇到更多优秀的人,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人脉资本基础。

  总之,考研是除了高考,唯一可以改变自身命运的考试!

  三、既然选择考研,请一定要坚持下去

  考研很辛苦,每一步都会走的很辛苦。正是因为不容易,所以才不要轻易放弃!暑假是备考的关键期,的确也是最容易产生懈怠心理的时期,尤其到了暑假开学,简直是弃考的高峰期。希望每一位走到这里的同学,再咬咬牙坚持下去,哪怕进度很慢。哪怕复习效果很差,都请坚持下去,不要亲手把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给扼杀掉,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样的~

  准备21考研的同学们,首先要知道考研不是件易事,要做好脱发、长痘、体重上升……的心理准备,每天都要重复性地学习,随时面临心态崩掉的可能。考研虽然很辛苦,但也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情,因为在考研期间,你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愿意去忍受那99%的苦,只为了最后1%的甜!”

  四、准备考研,我们能做些什么?

  1.全方位了解考研常识

  往年有些同学到了快初试时还在询问能不能报考某个专业,如果不能报考一年的备考就全白费了。

  因此在刚准备考研时,就应该多了解一些基本的考研常识,例如报考条件、报考常识,初试流程、专业课与公共课都考些什么、各考试科目的题型分值等等。并对重要考研资讯的公布时间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及时关注,获取第一手考研信息。

  2.做好考研院校与专业院校的选择

  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极为重要,因为它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方向。选专业时要从兴趣出发,不要不顾自身特长和现实的一些条件,要么钻“热门”而不管竞争多么激烈,要么报“冷门”只为考上而考上,以至于辛苦一两年而最终一无所获或者考上研后又迷失了方向。一定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

  3.合理制定考研计划

  大三刚决定考研的时候,许多同学不懂分清轻重缓急,匆匆开始复习,到头来却收效甚微。

  对于复习计划的制定一定要合理,例如对于考研政治,在刚上大三时不用过急,因为每年考试大纲变动都很大,先把课本过一遍,熟悉知识点与知识点脉络即可。对于考研英语,更重要的是先攻克薄弱环节,例如词汇量不够或语法掌握得不好,那就要有针对性去打好这些基础。总之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复习计划。

  4.正确选择考研复习资料

  目前,关于考研资料可以说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选择了。2021考研er在一开始选资料时就要擦亮双眼,科学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这里提供几点注意事项:

  A.选购备考资料时一要看出版社和编者姓名,尽量买著名出版社出版或由有多年命题与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的资料;

  B.如果买模拟试题的要看答案是否详尽;

  C.要检查复习资料是否有明显编印错误;

  D.要看试题年份是否出到最新,书中内容是紧跟最新动态,如果过于陈旧就不要考虑了。

  E.如选购单项复习资料,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如买复习词汇一类的书籍。

  5.广开学习渠道

  大家都知道备考时打好基础是最重要的,但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除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有广泛的涉猎。同学们不妨多去听一些考研相关讲座,另外,同学们也可以向已经考上的学长学姐请教更多学习方法,从而掌握一些适用于自己的独特复习技巧。
在线报名
上传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