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考研备考  > 参考书目

非名校生考研 如何克服“不自信”?

时间:2018-07-24     编辑: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参考书目

近年来考研人数增加,有人认为二本、三本院校毕业生逐渐成为考研的主力军。但不少考上名校研究生的同学对自己依然缺乏自信,怕将来就业不理想,所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平台,赢得更好的人生。难道二本、三本的同学就没有优势?名校的研究生一定会让你的人生会更加精彩吗?本期《求学·考研》邀请东方心理研究所的专家郭聪荣老师,为大家解答非名校考研的心态调节的问题。

  非名校考生“不自信”从何而来?

  《求学·考研》:郭老师您好,现在“考研专业校”是一个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大多数同学是迫于自己学校的名气小才考研的,而非自己的理想,您觉得非名校同学的这种心理从何而来的呢?

  郭聪荣: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即所在学校条件(客观条件造成的差距),父母的期待,社会的眼光,自我的内心预期。

  第一,由于所在学校的定位非一类院校,而使这些考生所享有的资源存在一定的差距。众所周知,国家对于一类重点院校是有特殊政策的,从而各种软件与硬件资源的分配也不能够平衡。一类院校可以获得更多的国家财政补贴和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于是,一类院校文科专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课题项目,理工科专业也有更多的科研经费,而优秀的师资无疑也会聚集于此。相反,二、三类院校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所享受到的资源都逊色不少。另外,由此导致的市场中的资源流向也不均衡。各类资金为获得更多的有形与无形的收益,必然将一类院校作为首选。因此,在校期间二、三类院校的考生必然与一类院校产生一定的差距。

  第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给考生造成一定的压力。每一对父母都会以自己的子女为骄傲,都在子女的求学与就业以至于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寄寓了无限的期待。当子女辛苦地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之后,踏入了那个并非十分理想的大门,父母在鼓励支持之余,不免会略有遗憾。有些父母甚至一心要求孩子继续考研,最好是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此时,这类考生一方面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正视自身现状与这种期望之间的差距,因此自卑心理不禁油然而生。

  第三,社会用人单位对二、三类院校的异样眼光也是他们的自卑心理的催化剂之一。遍览各类用人单位的招聘启事,便不难发现,凡是较为优秀待遇较好较有发展前景的单位,往往对毕业生的本科毕业院校有一定的要求。要求稍低一点的或许会要求学生毕业于省属重点院校,而更加严格的则需要学生毕业于“985”、“211”院校,直至某些国家重点单位和实力超强的外企甚至只录用清华北大等级别院校的毕业生。因此,二、三类院校学生的求职之路便显得更加艰难。当收不到心仪单位的offer,甚至遭到明确回绝的时候,无疑会给他们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

  第四,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向上的进取心,都对自己有各种层次的预期,当自我的预期无法兑现的时候,难免有受挫的感觉。在二、三类院校的学生,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历数学校的种种弊端。可能有些学生对此没有更多的追求,满足于现状,或者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更高的预期,于是内心坦然,安然度日。而追求更好的生存境遇是每个人发自心底的天然渴求。因此,更多的学生对现状不满,认为本科期间,远远没有达到自我的预期。尤其是当与身处一类院校的同学对比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在线报名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怀柔网站建设